"地契"乾隆四十二年三月 2009-11-11 12:58:0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继2008年《工具》个展之后,2009年11月15日,艺术家毛同强新的个展《地契》即将在北京墙美术馆开展。同《工具》的表现手法一样,《地契》这个展览,也是将艺术家花几年时间从各地收集的各时期地契,集中起来进行展出……

 

 

 

(采访记者/刘军 摄像/王鉴 视频/凌晨 )

 

 采访时间:2009年11月10日

 采访地点:北京墙美术馆,《地契》展览现场

 

【题 记】

   继2008年《工具》个展之后,2009年11月15日,艺术家毛同强新的个展《地契》即将在北京墙美术馆开展。同《工具》的表现手法一样,《地契》这个展览,也是将艺术家花几年时间从各地收集的各时期地契,集中起来进行展出。当那些被废弃的、曾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地契,以某种仪式般的场面,猛然出现在你的视野的时候——你不得不为之一震。你或许是被作品的视觉冲击力给击中,又或许是被一张张地契所蕴含的历史分量所打动。而这种“震”的力量,在艺术家本人的说法里,被描述成了一种“现场感”。那么,从《工具》到《地契》,面对丰富的现实,艺术家何故要一再深挖历史?他创作的出发点是什么?他的作品是否暗含某种寓意?在刚布置好的展览“现场”,我们采访到了毛同强先生。以下是99艺术网记者与艺术家毛同强之间的对话:

 
 
    99艺术网:毛老师您好,来到您的作品现场,第一感觉我是给震了一下,马上就产生一个疑问,这样的一件作品,您有没有一个预定的观众?这是做给谁看的?像批评家吕澎老师、殷双喜老师,他们对历史都非常熟悉;而一些80后的观众,可能有的对这段历史并不非常了解,他们看到这个作品,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毛同强:刚才说的作品是预定给谁看的,首先是给我自己看的,这是我自己需要的一种表达。自己通过作品对历史、文化,包括对艺术的表达方式,首先我自己有一个需求。等我表达出来之后,(作品)做完以后,观众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80后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知识储备的问题,他们应该知道,我这不是一个难读懂的东西。对作品本身我也力求在感觉上、概念上有一个通俗和可读性。我讲的可读性,并不是像读书那样;这个一看就应该明白,因为这和今天中国的现场、历史、文化没有什么不粘连的地方,它是一个紧密的东西。  
 
     99艺术网:就是因为太“紧密”了之后,大家也许会问,您的作品对当下是不是有某种针对性?针对某种社会的现象或是一些情况,选择在这个时期把这件作品推出来?
   
     毛同强:我认为这个作品和历史的一个架构、过程、演进,和社会的变革有一个关系。历史对我们进行了一种提示,可能我们会反思历史,更好地设计未来,是这样一个想法。
 
 
 
  【延伸阅读】

   “地契”毛同强个展(详尽信息)

  栗宪庭专稿:经典现成物——地契的废弃与转换

  殷双喜专稿:皇天厚土——毛同强《地契》的N种解读

  吕澎专稿:作为视觉档案的地契——关于毛同强的作品《地契》

  何桂彦专稿:从《工具》到《地契》 ——毛同强与何桂彦的对话

  

  【相关链接】

  吕澎专稿:工具——毛同强的作品

  冯博一专稿:垫底的历史依存:关于毛同强的装置作品《工具》

  于硕专稿:放置-呼唤匿名者

  

    

 

【编辑:海英】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