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勤:企业成功秘诀是诚信 文化优势造就中国拍卖巨头 2009-11-19 11:36:00 来源:楚天金报 点击:
日前,中国嘉德董事副总裁寇勤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了当年他为何“弃官从商”、嘉德公司如何“摸着石头过河”等经历。

        提起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就不得不提及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嘉德的成长历程就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发展的缩影。

 

        日前,中国嘉德董事副总裁寇勤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了当年他为何“弃官从商”、嘉德公司如何“摸着石头过河”等经历。

 

 

  被校友拉“入伙”

 

        记者: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拍卖是什么概念的1993年,是什么吸引你舍弃文化部下属机构的工作,毅然投身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

 

        寇勤:其实源于一个电话。我的武大校友陈东升当时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他在电话里问我:“为什么中国那么珍贵的艺术品会在西方拍卖,而中国自己却没有这种机制和平台?”然后他告诉我,他正在筹划一个艺术品拍卖机构,想拉我“入伙”。

 

        猛一听,我觉得这个想法很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也不是完全不可行。于是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有同学告诉我,“这个事很好啊,但是不是太早了点?至少是不是早了五到十年?”其实不是他判断失误,而是当时的环境确实很不完善。那个时候,大家对艺术品拍卖完全不知所云,相关法律都不完善,政策也不明朗。《拍卖法》还没出来,文物法很多条款和当时的情况也是有些相抵触,甚至当时文物界很多从业人员心态上也都觉得,能不能进行拍卖?先不说拍卖吧,就连这种民间的非官方的文物交易行为,可不可以?都还是问题。

 

        但是,我经过仔细权衡和考虑,有了一些自己的判断: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在国外的拍卖市场上占很大的市场份额,而且有很多文物艺术品在欧美都有很好的拍卖记录,也越来越受到世界收藏家的关注,国外苏富比、佳士得能从事这个行业两百多年,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做?

 

        当时缺的是什么呢?第一是政策,第二是缺乏市场的开拓,就是买方资源和卖方资源的整合。1993年,改革开放已初有成效,第一批成功创业者已经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中国开始出现了有钱人,他们也产生了一些文化艺术精神层面的需求,这就是买方市场。那么卖方市场呢,当时拍卖行业还未萌芽,很多名人后代都是“捧着金饭碗没饭吃”,他们对文物交易有很强烈的需求。于是判断这个市场最重要的两个主体是存在的。

 

        至于政策,虽然当时对文物艺术品拍卖政策还不明朗,但从发展趋势来讲,应该有探索的余地。改革开放,主导市场经济,既然判断市场买卖方是存在的,就缺一个交易平台。没理由不给政策,而且当时也有一些信号,比如文物商店政策的逐步放宽。况且从国外经验来看,最适合于文物艺术品交易的中介,就是拍卖公司,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毅然“下海”了。于是,来自不同背景的三个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东升、长城饭店王雁南和我就开始积极筹建嘉德公司。

 

        当然,在筹建阶段,文化部和文物局给了很多政策“绿灯”,作为新事物,当时还是以文物拍卖试点的方式成立,一事一报,一事一批,试点成功那就继续办下去,不成功就取消。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