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拍卖就火爆
记者:1994年《拍卖法》还未出台,《文物法》也并不完善,初创阶段,嘉德是如何探索的?
寇勤:其实,我当时也做好了坐三、五年冷板凳的准备,没想到的是,第一次拍卖就那么火爆,国内外都震惊了。当然,在此之前,我们足足做了一年的准备,去海外考察拍卖机构的运营方式、与国内收藏家一一接触、做市场分析等等。
第一次拍卖是1994年春季,做了两个专场:中国传统书法和中国油画,一共成交了1400多万,现在看来这个数字太微不足道了,但当时那是一个轰动世界的新闻,所有的报纸媒体都觉得很惊讶,包括海外同行也很吃惊。我们还创造了两个世界纪录:齐白石的《松鹰图》拍了130多万,齐白石个人的世界纪录;张大千的传统山水,卖了209万,创造了张大千单幅作品的世界纪录。海外同行都打电话来表示祝贺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啊,是吗?”当时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原来创了世界纪录,太意外,也太惊喜了。
第一次拍卖是交给官方的第一张答卷,我们取得了官方的信任。1994年7月,国家文物局发布《文物境内拍卖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中国嘉德承担文物艺术品拍卖的试点工作。
在随后的实践中,中国嘉德碰到了很多难题,比如,拍卖资源的获取,很多珍贵的藏品都流失在国外,如何让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回来,这是当时要解决的课题。于是中国嘉德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政府共同探讨了一个支持海外文物回流的政策——“海外回流文物复出境制度”。1995年4月5日,海关总署、国家文物局发布《暂时进境文物复出境管理规定》。规定海外旅客经过中国海关验封和文物部门验证登记后携带入境的中国文物,可以根据携带者的意愿重新出境。这样在原有的文物出境管理上给了个特殊政策——原来的文物出境政策很简单,仅仅根据年代来判断能否出境,完全没有考虑来源。
新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吸引了大批文物回流。据了解,目前国内十余家著名文物拍卖企业中,海外回流文物拍已占全部拍品的50%以上,回流文物成交额超过全部拍品成交额的60%,其中,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为中国书画和明清瓷器,海外回流的中国近现代书画成交率保持在90%以上。
直到今天,中国嘉德在实践过程中,还在不断探索,配合政府部门完善修订相关法律。
2002年10月28日修订公布的《文物保护法》对国家“优先购买权”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但国家法律法规中没有国家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具体的操作细则,以致长期以来未能付诸实践。
2009年春拍,中国嘉德征集到“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等珍贵拍品,国家有关部门在审查时发现,这批拍卖品不仅是陈独秀一人写给胡适的,有些信札的发信人还包括李大钊、鲁迅兄弟、钱玄同等人,时间从1920年到1935年,内容涉及《新青年》独立办刊、《新青年》编辑同仁分裂、1920年上海学生罢课游行运动、胡适参加段祺瑞政府“善后会议”、陈独秀狱中出版文稿等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补新文化运动史和中共建党史的许多史料,属于国家珍贵文物,于是决定对其行使“优先购买权”。但是双方协商无果,委托人并不满意国家的购买价格,认为拍卖可以拍出更高价格。怎么办?
为保护委托人利益,中国嘉德再次大胆尝试,与政府部门协商“不进行拍卖前收购”,即拍卖结束后,拍卖师当场宣布,国家可能对拍卖标的行使购买权,最后确定拍卖结果。国家在拍卖价格上进行收购。
最终,在中国嘉德的全力配合下,国家首次行使“优先购买权”得以顺利实施。这是政府部门一次重要的改革探索,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既考虑了国家收藏的需求,也尊重和兼顾了委托人(卖方)的利益不受损害。“限于境内流通”、“海外回流文物复出境”、“定向拍卖”以及“优先购买权”等切合实际的政策的颁布,都使得整个拍卖行业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而嘉德在这方面的探索,其实也是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