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反对拍卖流失文物 呼吁追索出境文物
堵住文物非法流失已刻不容缓
目前在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博物馆中,记录在案的中国文物有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约为这个数目的10倍。
这些文物包括书法、绘画、瓷器、陶器、雕塑、铜像等各类珍品,大多数都是通过非法途径流落到海外去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
11月16日,第64届联合国大会就“文化财产返还或归还原主国”议题举行全体会议。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刘振民在联大发言时再次强调,中国坚持对非法出境文物进行追索的权利,反对拍卖圆明园文物等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
无论是年初的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还是本月初拍卖乾隆“八征耄念之宝”御宝交龙钮和田青玉玺事件,都让国人痛心。这些流落异乡的“中华瑰宝”回家的道路是那样艰难。然而,更让人痛心的是,现在我国的文物还在流失。堵住文物非法流失的渠道已经刻不容缓。
文物走私竟在香港造出个市场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文物流失的序幕;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园内四五十处殿堂文物进行了空前洗劫,大量稀世之宝被掠到海外;接着是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紫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在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博物馆中,记录在案的中国文物有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约为这个数目的10倍。这些文物包括书法、绘画、瓷器、陶器、雕塑、铜像等各类珍品,大多数都是通过非法途径流落到海外去的,比如战争期间的掠夺、收购商低价骗取文物、不法分子盗取、走私出境等。
对于文物的大量流失,文物界一直有个让人伤心的说法:安阳殷墟虽在,但要看甲骨文却要去日本;敦煌依然,但敦煌学却在国外。然而,文物流失这份不可言状的“旧疤”未愈,却还要承受今天“新伤”之痛。
文物专家李晓东介绍,近二十年来文物犯罪活动最为严重的一种行为就是走私,而且走私活动逐步呈现出集团化、职业化趋势。走私文物的来源包括:盗墓攫取的文物;盗窃馆藏文物或寺庙文物;非法收买民间传世文物或未上交文物行政部门的出土文物,以及其他文物。大量文物走私出境,给我国文化遗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也损害了国家形象。
“1980年以来的文物走私在香港竟造出了一个文物市场。如今在香港,彩陶罐已经不值什么钱了,原因就是走私过去的太多了。”李晓东说。
《谁在收藏中国》是作者吴树花费5年时间撰写的、揭露中国文物市场幕后真相的一本书。
“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海关的物品检查量大得惊人,海关抽检物品的比例一般在5%。据我对相关案例的统计,仅仅4个海关、一天时间、5%的抽检,总计查扣了15512件文物。假如按照所有海关、一年365天、100%的查验比例推算,中国文物每年会流失多少?”吴树的这个假设没有人能回答,但却能让人“心惊肉跳”。有人坦言:“中国文物流失已经形成国际化一条龙经营。从盗掘到走私,直至出现在国外交易市场,常常几天之内就可以完成。”
非法买卖文物损失中国亚洲第一
近代以来,国际社会对文物合法出口公认和通行的做法是,对出口文物实行许可证制度。未经文物原主国同意并发给出口许可证的,该文物出境就是非法出口。“文物走私”并不是游离于法律之外的。
李晓东介绍,国家对于文物出口的合法和非法情况,在法律中有明确规定。1950年5月24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保护文物法令《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中,对于文物出口作出明确规定;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第六十一条对文物出境也作了规定;刑法对文物走私的刑事处罚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如此严密的法律防范之下,文物走私活动为什么还会如此猖獗呢?李晓东分析说,文物走私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就在于高额利润的吸引。只要高额利润存在,文物走私就会存在。他说,现在全世界文物艺术品市场非常庞大,国际文物艺术品市场非法买卖文物艺术品每年交易额高达1万亿美元,仅次于武器、毒品的年交易额。据国外报刊载文称,在这方面损失最严重的国家在亚洲排第一名的是中国。
正是这种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国际文物商非法收购之心迫切,这种迫切又催生了国内靠文物走私“混饭吃”的一大批人,因此才使得我国文物走私案件一直屡禁不止。
吴树在书中说,他曾经亲眼目睹了一位走私文物的犯罪分子的落网。警方后来查到,这个文物走私贩账户上每一笔资金都在百万元以上,两年总数近1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