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2009-11-27 15:23:5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今年以来,以张朝晖为首的一些艺术家在北京,上海,纽约,巴黎,罗马等城市开始了“你和我”,“镜人”等艺术计划,在国内外和艺术界内外引起很大的关注。艺术评论家佟玉杰通过网络采访了张朝晖先生。下面的对话解答了一些观众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显示了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深入思考。

FINGERS 小组 "迷境系列"   摄影 2009年

 

  佟玉杰:实际上,《你我》作品的格式化在和观众互动中会发生改变,男女概念的模式发生动摇,传统意义的性别秩序的超稳定性在你的作品中变得不确定性,这是你作品中的玄机吗?

 

  张朝晖:“你和我”在一般意义上,容易让人想到男人和女人,但我想还不仅仅受限制于男女这样一个单一的维度。例如奥运会主题歌中的“我和你”是指一个不包含地三方在内的一对一的亲近关系。在所有的文化语言中,你和我,我和你是最基本的关系。当然,我的“你和我”作品中是男女两性的符号,更多的指向性是男人与女人的关系,而这个关系也无疑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而在最近几十年这种关系变得不稳定,也有变得模糊的趋势。首先是男女的性关系以及建立在性关系上的婚姻变得不稳定,其次,在有的国家和城市,同性恋的增加也使性别认同和性爱取向变得混杂而多样。而在中国,这些变数也正在一一浮现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社会舆论与国家体制的宽容。我想我在设计这个作品的时候,实际上是开发一套大玩具,并没有也没有必要规定男人必须进入男人的模型,女性非要上女性的模子,否则就真像厕所了。所以,任何人的任意组合拍照都是允许的,我们并且鼓励观众打破任何常规的惯性思维,去自由的发挥,积极地表现自我。其实,许多男女观众都自发地进行换位拍照,也就是男人上女人的,女人上男人。类似日常生活中“换位思考”一样。当然,一个人或者同性两人之间任意选位和站位都是可以的。有意无意间,这样的游戏这个作品的参与性展开反而体现了当代社会中性别秩序统一性的颠覆和对多样性的包容与理解。在展览过程中,有许多我根本没有想到的观众自发的创造性活动,其中一个是一位5岁左右的小男孩站在男女两人之间,双手各拉着男女铁人的双手,俨然是一个父母缺位的孩子在依恋家庭的温暖。这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例如孤儿,弃儿,父母没有将孩子带在身边等等。还有是一位很淘气的女年轻学生,她不满足于进入男人或者女人的模型,而是站在两者之间,在双方的手上,腿上,头之间做了许多高难度的动作。她显然不想受到男或女的拘束,在两者之间玩了许多花样。或许,这是90女生的叛逆心理的强烈自我表达意识的表现吧。但她的大胆表现也启示我在这个男女人形的基础之上,继续开发新的作品。

 

  佟玉杰:《你我》作品的格式化包括性别因素同时还包括了心理因素,如果是,你怎么看?

 

  张朝晖:的确,性别是先天的,非此即彼的,我们任何人都无法做出二次选择。心理的状况就复杂多了,每个人都不一样,一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和不同的人生际遇都有不同的心理状态。所以当观众参与这套“你和我”的作品时,最能反映观众此时此地此景的心理状态。现在来798的观众十分多样化,但以男女朋友,同性朋友,情侣,恋人,夫妇居多。面对这件作品,能够检验出两个人之间的亲密程度,也就是他们之间的关系状态。是情侣的就很容易上去一起上去,并受拉手合影,是铁哥们好姐妹的也很爽快地上去合影,同时也给那些初次约会的男女表达亲近感觉提供了最恰当的身体接触的机会。很多单身的男女也自己上去照相,表达自己对理想异性的期待。所以有评论家认为这套作品“既非常理性,又能让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当然,我也注意到许多同性恋的女性或者男性。所以,这个作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检验了今天的性别关系以及人们的心理状态。

 

  佟玉杰:作品《你我》你用了大家所熟悉的流行公厕男女符号,通过与观众的互动达到作品的陌生化,作品的文化心理的辐射是广泛的,作品的文化指向也是明确的,对么?

 

  张朝晖:在我设计这个作品的时候没有预想那么多,只是觉得好玩而且很简单。因为在调查研究的阶段,我在网上查了许多资料,并没有发现任何人开发这个符号做当代艺术作品,只有设计师曾用男人符号的变形来做图案装饰。我想,为什么这么熟悉的符号确没有人使用呢?我不能理解,可能是很冒险,厕所的两个符号是不是人家忌讳呢?这无从猜测。也正因为没有人使用过,我就大张旗鼓地使用吧。但作品展出后,观众的踊跃参与程度是我事先没有想象到的,画廊里经常是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人们不停地排队上去照相。往往是上面的人在搞笑,下面的人在哄堂大笑。许多人认为非常有创意,十分搞笑。之所以这样,可能就是你所说的广泛的文化心理辐射。我自己原来想在作品中表达的是人的问题,人性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但普通的观众只是觉得好玩,专家能看到好玩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我想,作为作者,背后的意义显然是明确的,但这些意义只有在观众接受作品之后,他才有可能认可艺术家的文化指向。如果观众不能接受你的作品,你作品的意义就等于零,因为作品的文化指向不是一个标签或者口号,而应该是作者对社会与人的关爱和思考,并通过作品让观众察觉和体验到。作为作者,我最满意的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我的作品,除了一些城府比较深的专业人士之外,几乎没有人不喜欢我的这套“你和我”。能引起最多数人的共鸣,是许多艺术家的梦想。令我高兴的是,很多艺术界著名的人物都参与的这个《你和我》计划,他们都觉得挺开心,很好玩。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