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亮是谁? 2009-12-01 14:42:41 来源:《批评家》作者:黄宗贤 点击:
在当代艺术以其特有的活力,为中国文化艺术界营造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观的时候,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似乎更是演绎出热闹非凡、繁荣兴旺的“盛世”光景。这种“盛世”景象,有诸多值得称道的“亮点”。

  二、人文精神与技术训导双向缺失的尴尬

 

  在艺术教育生源质量“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有后天合理养料的施加,或许还可以扶持出一批艺术之才,但是,在今天的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很难寻找“合理”的前提了。且不说,大规模的招生带来了艺术教育资源(软硬资源)的严重匮乏,已经使个性化教育成为空谈,也不说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还有多少艺术教师恪守“传道、授业、解惑”职业准则,全身心地投入于艺术人才的培养中,单就艺术教育教学的观念而言,数十年来并没有很好解决“传技”与“传艺(传道)”的关系问题,经验式的技术性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与艺术教育的本质,特别是与当代艺术教育发展趋势相悖。

 

  无论中西,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性的制作技术混为一体的“技艺”向作为精神性生产的视觉文化的转换。这一转换在中国和西方尽管时序上有先后,但是,都无可逆转地实现了这一转换。在中国,唐宋以降,由于众多文人士大夫介入艺术创作,使得包括绘画在内的美术创作的精神性特征得以强化,以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绘画形式,凸显了中国艺术独有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形态。在西方,自古希腊始,尽管以雕塑和建筑为代表的艺术作品受到人们喜爱,但是,艺术在整体上并未被看成是可以与诗歌、哲学、修辞学、几何学、天文学等相提并论的精神生产,最多被视为与纯精神性的“自由艺术”相对应的具有物质生产性的“平民艺术”,艺术的创作者更是未得到应有尊重。这种令艺术尴尬的状况直到文艺复兴后, 如达·芬奇等 人文学者,将艺术作为他们探寻人类未知世界和科学规律的方法与视向,传达他们对外在世界感知的媒介而参与艺术创作才得以改变。也正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更多的从事艺术创作的“艺匠”们,接受的教育不单是技艺性的,还有人文知识,使他们实现了从归宿含混的“手艺”人向学者化的转换,从而使艺术提升到与科学媲美的精神生产的地位。

 

  尽管,中西方的艺术史文本都出现过抑“技”扬“艺”,并将技、艺之异作为贵贱尊卑之别之依据的倾向,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避开艺术史文本“话语”主体的偏见,就从艺术本质的角度来谈探讨艺术教育的内涵问题。在此,笔者不必就艺术的本质作一番沉繁的学理探讨,相信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无可争议的共识。人类的生存方式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全部内容。因此,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政治、道德、哲学、科学、宗教、艺术虽各有领地,但从根本上说,它们不过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不同侧面的体现罢了。正是由于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才使人类生活显得既目标统一又丰富生动。要达到对艺术的真正了解,我们就必须懂得,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视觉呈现,一切艺术创作都是心灵物质化和物质心灵化的活动,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和积极的实践性。如果我们不否认艺术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这种密切的关联性,不否认艺术的精神性特征的话,就应该将艺术放到与其他文化类型的关系中去加以审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