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展的历程本身也呈现出由与人类的其他文化形态的混沌关系,到与之剥离,进而又到更高层面融合的轨迹。当代艺术最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与学科意义上的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有了一种更为深层的联系。如果说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后期,艺术家关注的还主要是与创造“美的艺术”所必不可少的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等技术知识的运用的话,19世纪中后期以来,借助独到的艺术语言,以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独到的看法与态度成为艺术的重要特征。传统技法的沿袭,对建立在共同视觉经验基础上的公共艺术语汇的掌握不再是一个人是否能成为艺术家的关键所在。不少现当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其成功并非取决于在艺术技术层面上的创新,而是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与其说他们创造了某种艺术风格或技术,还不如说,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观念或拓展了一种新的艺术视野。他们用独特的艺术表达(甚至是以对习以为常的艺术观念与技法颠覆)方式,传达他们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看法。我们不必去完全认同一切现当代艺术流派价值取向,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艺术发展到今天,其“画地为牢”的疆界早已被打破,与其他学科有了一种更为深度的融合,或者说艺术的文化性和精神性特质更为凸显。
在艺术的这种发展态势下,以学科中心论为理念建构起来的艺术教育模式,其先天不足就显而易见。当今,中国传统型的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模式之优劣是十分明晰的,其优势在于在管理方式上及艺术价值评判上的认同感容易趋与一致。尽管在一个学院内教师有个体差异,但是圈内人的话语方式有更多的共性。不过,正是这种共性显露出它的“软肋”。因为这类院校长期以来以技术传授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影响至深,在师资及课程结构上,技术性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人文学科的学术支撑和多学科的相互渗透显得不足。艺术发展到今天,技术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而思想、观念和艺术判断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核心。检验艺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尺度已经不再是技术上的翻新,而是对当代精神的敏锐而深刻的把握,并有将一种新锐的思想、对社会的评判、对生活的感受转化为形式的能力,一种能对本土文化艺术精神的深刻领悟和与世界文化艺术对话的能力。一种连人文方面课程都没有想到开设也无法开设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具备当代意识的艺术家,一个连起码的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都不具备的人,也难以成为一个出色的艺术家。
艺术作为人认知与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一种确证自己的特殊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行为和文化观念的视觉呈现。如果我们不否认“艺术品是人类价值观念的宝库”②,其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决定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这种认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文化价值的判断力和追求文化价值的自觉性是今天人文教育,也应该是艺术教育的重点所在。
人文学科的教育应该说包含艺术教育,反过来说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艺术专业的教育,其底部构架应该有人文学科的支撑,技术性仅仅是依附在这个构架层面上的东西。艺术家没有将一种内在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感文本化的技能就不成其为艺术家,而没有人文学养的艺术家也不是真正的艺术家。由重技术的训练向重观念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转换,已经是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加强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拓展学生文化艺术视野方面,许多高校的艺术专业并没有自觉的意识,仅将艺术教学看成是一种技术传授,其结果是制造了千千万万的掌握了一定技术的艺术的劳动大军,而少有培养出有艺术发展潜质,能成为未来引领艺术潮流的艺术家。当然,三十年来,也就是高考改革以来,从我们的艺术院校中还是走出了一批杰出的艺术人才,但是,与整体的产出相比,比例还是太低。也正因为在艺术教育教学观念与方式上的误导,使得不少不愿思考无力思考,也并不真正热爱艺术的人将艺术专业作为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