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艺术设计等同于商业美术,往往忽略了设计的本来含义,忽略了设计的精神性和文化性。在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普遍偏重设计手段和工具的掌握,而忽略对学生创作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重技轻艺、重构成能力的培养忽略文化趣味的塑造,在我们今天的设计教育中成为难以治愈的痼疾。这一痼疾的生成有很多的原因,但是,仅将设计看成是实用性的艺术,将文化性从艺术设计的内涵中抽取掉,恐怕是这一痼疾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设计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创作的行为,最根本的品质就是精神性与文化性,艺术设计与一般的造物设计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赋予图像或商品以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当设计者的主体意识被消解,当设计教育只被视作技能和工具教育,艺术设计的独立性和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在我们的设计专业中重技轻艺的痼疾比其他美术专业更为严重。就是对于技,我们的理解往往也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具体地表现在设计教学中过分依赖电脑,而忽略对学生造型能力和原创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我们经常在毕业生的展览上看到一幅幅通过电脑制作的漂亮作品,仔细揣摩之后,就会生发出索然无味之感,因为在那些合乎构成法则的作品背后是原创性的匮乏和想象力缺失。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并不长的时间,将包豪斯学院总结出来的“易教好学”的基本构成法则掌握后,就利用现存的电脑软件,将现存的图形拼凑在符合一般形式法则的框架中,就完成了一件中规中矩却没有个性的设计的作品。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种令人尴尬的现象:职业高中学生的设计作品和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的作品并无质的差别。因为,他们都是通过同一或相似的电脑程序“设计”出来的。就如麦当劳和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属于两个不同的品牌,但是都是机械“程序”的产物一样。我们的确在用快餐的生产方式生产着成千上万的设计的“劳动”大军。炮制产品的方式越简单越快捷越好。电脑的操作训练取代了造型能力的训练,包豪斯教学中技能技巧,包括手的触感训练也被彻底地遗忘了,因为没有多少学校愿意或者说有能力为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必要的充足的实习试验的设施设备。在发达国家,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先进的实验制作设备,这种大投入高成本,对于被急功近利意识支配的办学者来说,是不会去考虑的。学设计的学生没有最基本的造型能力,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当大家都学会了简易的程序控制,而不需造型(无论是二维平面或三维空间造型)和操作能力时,设计的原创性必然被弱化。没有了原创性,设计的个性便无从谈起。我们知道一个设计者此一时彼一时的感受、思想和趣味是无法用别人或自己事先设定的程序来表达和控制的。独特的理念和感受在手的运行过程中才表现得最为贴切和生动。设计教学用“快餐”的生产方式培养学生,既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艺术设计家,也造就不出能适应市场需求的设计操作手。不少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实际上成为有一个时髦名称,而无内涵的“馍馍”。
四、无知便无畏的升格热潮
近十年来,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既处在群雄争鹿的“战国”阶段,也处在“泡沫”式升格的虚幻“繁荣”中。如果说在教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艺术专业的迅疾扩充与膨胀是大势所趋,把艺术类本专科看成是培养掌握一定技艺的劳动大军的途径,还能使持“国情论”的人理解的话,那么,代表国家艺术创作与研究人才培养最高层次的艺术类硕士、博士的专业设置与招生中出现的种种“创意”,着实使不少关注学术规范的人膛目结舌,甚至使流行世界的“规范”显得极其的“保守”与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