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法律严苛的西方没有人说他是抄袭?这是因为人家懂事明理,知道经过绘画以后,那叫艺术“再创作”。画家为什么挑选了那张照片?是什么打动了他?他通过挑选、复制这个过程,到底想发出什么声音?——艺术家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以后,根据他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再创作”,而且,这样的“再创作”作品,它往往也不是一个单独的作品,它往往是被放置在一个组织过、策划过的展览场地,和周围其他作品一起,构成了一个语境、一个重新解释世界的场域。
就比如严培明复制埃迪•亚当斯《枪杀越共》的这张画,2004年时我看到过在著名的德国曼海姆美术馆,在这张画的旁边,就是严培明复制西班牙绘画大师哥雅的名作《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这些作品和其他有关枪杀的东西放在一个展场内,共同建构起了艺术家想要达到的效果。
《艺术世界》杂志2006年第11期里有一篇刘铮的访谈“图片的选择是我内心的独白”,正巧也是涉及到了影像“复制”与“再创作”的话题,限于本文篇幅,现选摘如下——
ArtWorld:从你的新系列作品《太阳底下》(2005-2006)当中,我了解到你所“拍摄”的照片全部都下载于互联网。互联网上充斥着相片素材,有些具有新闻价值和历史意义,有些具有科学性、娱乐性,有些带有强烈的情色、偷窥暗示,有些具有社会性或心理探究意义,还有些是以上所有的综合。你怎样从中做出选择,来限定你这本新作的范围?
刘铮:这些图片并不是完全下载于互联网上的,还有一部分是DVD影碟的截图文件。可以说这些图片的来源包含了所有我们经常涉及的影像范围。同我以往的作品相同,关于历史、情色、战争的成分占有的比例比较大……
ArtWorld:你随意更改、个人化你在互联网上获取到的真实的照片。你难道不担心有人会控告你侵权么?不但心被指责模仿ThomasRuff、RichardPrince、SherrieLevine或其他任何一位在他们的作品中运用过类似手法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