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排泄”什么
方力钧作品的光头人物,有时嬉笑,有时发呆,有时甚至是一个背影或是后脑勺,再或者是打哈欠之类的无聊表情。本次展览艺术总监、原广东美术馆馆长、现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认为,“呐喊加调侃”的“方力钧样式”曾是一个时期中国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的符号和象征。金融危机过后,市场逐步趋于理性,当代艺术正进行良性的结构化调整,“艺术家应该从以前的政治文化中走出,把目光投到当下,而不仅是以前的‘大批判’、‘大脑袋’、‘大嘴傻笑’”。
方力钧认为,对普通观众而言,能认识并记住他作品中的光头形象,他就已经成功了;对业内人士的看法,他强调,艺术家和作品是吸取和排泄的关系。“你吃了什么东西,你就排泄出差不多相同因果的排泄物。艺术跟人的生活一样,是共生的,有因果关系。你生活的境遇、关心的东西不一样,所排泄出来的艺术品也就不同。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个过程。生命毕竟是按它的需要去储备和排泄,而不是根据你想要向观众显示什么。但是你为了保持你模样的一贯性、可识别性,你硬要把毒素留在体内,把有价值的东西排泄出去,这可能是对你最大的伤害。这是一个问题:一个艺术家,到底是应该以自己的生命为主体,还是以自己被别人看起来的样子为主体。”
艺术创作需要上游滋养
阐述最初创作光头形象时,方力钧说,“1989年美院毕业,我的状态相当于一个人喝醉了,一头撞在墙上面,唯一的想法,就是翻越这面墙,可一旦翻过去之后,又面临去哪的问题。世界辽阔,而当时的艺术只有一种声音,与之对抗的声音迅速被灭掉,最后我选择了一种分寸,有可能发出声音,又不被灭掉。到2003年以后,我开始有了随心所欲的感觉,不断地靠近自由自在的形式。”
常提到“淘汰”的方力钧忧患意识非常强烈,可以说,他对创作的改变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保持光头品牌一贯形象的同时不断修正和微调。在他2000年后的作品中,出现了光头的婴儿,加入了水,出现了具有生命寓意的昆虫——对于他这样高度风格化的成名画家,改变意味着风险和来自画商和画廊的阻力。在拍卖市场,他的光头系列和水系列即便在金融危机中价格也没有出现大的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