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 冯小刚语
任芷田 墨汁喷泉之二 水墨景观
近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第一届林州水墨双年展”颇有看点,这个展览来自太行山里因上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而闻名全国的内陆小城,但却是全国同类展览中最具规模与包容性的:从传统经典、民间书法、非职业艺术家的舞文弄墨,到实验水墨、观念水墨无所不包,囊括了8个类别的120位艺术家;更重要的是展览提出了“后文人”水墨的概念,凸显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困境。这一切,都源于著名策展人黄岩。
观念水墨马前卒
黄岩本人是探索“观念水墨”的马前卒。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7年前就把传统水墨画到人身上。他参加了2004年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水墨材料的展览,把宣纸当材料作雕塑;2007年在位于798的玛斯必德中心做了社会学水墨的群展。近年来他在林州做了碑林艺术博物馆。这个双年展就在那里揭幕,并将在上海多伦之后在全国多个城市巡展。
借助这个展览,他和他的团队(包括张羽、魏立刚、韩伟华等)对水墨艺术的发展做了一个30年的回顾。这个回顾还溯源到从宋代“文人画”的兴起而开始的水墨传统,并提出了“后文人”水墨的概念。他说,这个概念涉及的类似赵忠祥、冯小刚、董浩等文化名人为代表的非职业艺术家的水墨游戏。这是一种状态的描述而非指一个流派,是要突出其中“文人之后”这样一种非西方系统的东西。这种状态呈现出艺术家身份的模糊,与西方体制格格不入,体现了中国的转型社会的特征,体现了其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体现了艺术家生存环境的纷乱复杂。
水墨实验30年
黄岩认为,真正的水墨实验是近30年的事,但要理解今天的水墨没法越过“五四”这个坎:之前的中国是农业社会,有不同于西方的士大夫“文人”、文官系统与价值观念;之后则从希望中西兼容发展到打倒传统文化,国画变成了民间艺术并走向市场化。只是到了新中国,民间文化因为政治需要而登上大雅之堂,国画才回归主流,与学院派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