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离生活有多远 应该走向哪里? 2010-01-07 11:29:29 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点击:
当中国书画、古董珍玩等 “宝贝”在去年秋拍一路高唱凯歌的时候,雕塑收藏也在少数人的关爱中开始苏醒。

  哪些雕塑受欢迎

 

  于小平:具象雕塑被广泛接受

 

  从各类展览的整体呈现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具象当代雕塑所占比例可谓空前繁荣。艺术收藏的本原是喜爱,收藏者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收藏选择,审美信息的来源成为藏家的判断基础。30年前的民众主要是从日常生活用品和书报中所见的点滴(比如传统插画和装饰图案中),以及电影、戏剧中获得一些美术概念,这些构成了他们审美的基础。之后中国逐渐进入到一个图像化时代,各种图像充斥了人们的生活。客观上,人们更喜欢直观、逼真、熟悉、亲切又有一定个性的形象,这些对具象雕塑被广泛接受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丹麾:雕塑功能性受收藏者重视

 

  雕塑家经过漫长的社会分工,逐渐从群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专业阶层,并愈来愈走向一个远离大众的“象牙塔”,这种独专曾经使雕塑成为大众难以企及的奢侈品。而文化、科技的发展和美学的拓展不断促进泛雕塑艺术的创新与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赋予泛雕塑艺术新的生命力,使雕塑艺术呈现多样化。雕塑开始走进大众与生活,这为实现雕塑的民主性、公共性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在,人们对雕塑功能性的关注越来越强烈,对雕塑艺术能否与大众沟通融合越来越重视,雕塑的创作与欣赏已经完全离不开大众的支持。实践证明,只有被大众接受的雕塑才能最终实现它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

 

  刘洋:雕塑作品要能和收藏者沟通

 

  我做了一个调查,调查主题是“雕塑对你生活的影响”,最终参与调查的有611人。因为调查媒介是网络,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所以结果会有误差,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调查显示雕塑无论是在影响力上,还是在被接受程度上,都远远落后于影视、文学等其他文化形式,受调查者对雕塑的消费倾向也停留在追求低价位作品。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国文化消费现在有大众化、娱乐化和商品化的倾向,因此雕塑要想与受众产生共鸣,就必须在双方拥有共识的评价体系中进行对话。雕塑的创作不能局限在艺术家自己的个性体系内,而是要在公共认知的前提下。很多人会认为雕塑就应该是个性的、独立的、精英的,其评价体系也应该是特有的,但现在是信息化社会,连核物理、天体力学等高精尖的东西都已经可以作为畅销书出版,雕塑在创作构思时也要注意是否能和收藏者沟通。这个阶段是难以避免的,也是雕塑从业人员与消费者之间达成彼此认可的、漫长的过程。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