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应该走向哪里
于洋:用公共雕塑带动艺术消费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中国艺术市场造成了潜在或直接的震荡。危机的另一面意味着机遇,经济危机的影响为人们深入认识中国艺术品消费领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关于经济危机对艺术市场的影响,历史经验值得人们充分借鉴和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现代艺术曾随之走入低谷,美国艺术界的兴趣普遍转向传统写实艺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本国化、民族化的呼声使社会写实主义与乡土主义的新题材与新风格受到欢迎。作为非常时期新政的一部分,罗斯福政府也于1933年设立了包括公共雕塑在内的“公共设施的艺术项目”,来带动大众审美趣味与艺术品消费。
新的机遇呼唤着适应中国艺术市场的藏品,而尊重艺术价值规律、顺应市场规律、整合现有学术资源与经济资本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艺术市场行业发展的主题。
韩小囡:不能盲目将雕塑“去经典化”
比起其他艺术的欣欣向荣,雕塑是有些“后知后觉”的,但这并不影响消费文化对雕塑的冲击。当代雕塑创作中对经典与传统的远离与反叛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中国雕塑强调视觉冲击与感官刺激,以符号化、媚俗化为特点的波普雕塑和艳俗雕塑有大行其道的趋势。
商业从来不是艺术天然的敌人,但是在艺术产业化、市场化的消费社会中,艺术成为一种产品被纳入了生产与消费的链条,消费社会逐利性市场原则导致了经典文化大众化、符号化和媚俗化,若艺术家随波逐流,必将影响雕塑发展。艺术家要抱有清醒的认识,保持商业以外的独立性,也许只有这样,我们的当代雕塑才能真正摆脱创作面貌趋同的怪圈。
滕小松:审美经济时代需要雕塑
“审美经济”不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言说,而是一个铁证如山的事实:人类经过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后,正迈向经济发展新纪元——审美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消费不仅是经济行为,而且是社会行为和审美行为,人们购买产品时开始看重它的意向意蕴。“雕塑”(动词)作为一种造型方式,可以直接介入产品的审美化,为产品的意向意蕴贡献自己的力量。现代消费行为学的调查研究表明:人们买东西不只是购买物质,还要体验购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经济活动中更加讲究审美化的体验。“雕塑”(名词)作为一种审美物品不仅是人们精神消费的对象,而且也是营造环境氛围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经济审美化”要求把人的快乐和幸福作为基础,这就必然引导经济活动从追求性能和价格转向追求满意和快乐。审美需求通过艺术渠道和审美方式也许最容易得到满足,而雕塑可以通过自身的过程性让人们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应该说,审美经济时代是最需要雕塑的时代,也是雕塑家大有作为的时代。
【编辑:虹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