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画院是培植“大家”的重镇
一方面苦于人才匮乏,一方面刚毕业便迫于生计改行,这是当前画院和年轻艺术家面临的双重尴尬。欣慰的是,人才之争也使得各地画院开始向年轻人敞开大门,他们或作为“尖尖角”,或作为储备人才被引进,为画院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孙永(浙江画院院长):我们非常想在体制外或美术院校的年轻人里找一些可塑人才,慢慢纳入到画院的体制来培养、造就,这个工作我们前几年就在做了。但我们比较谨慎,要先带一段时间,甚至考察几年,看他到底是不是这块料。我一直提倡要“开门办院,资源共享”,因为只有开门迎客,人才、资源才会慢慢汇集到你的门下。
吴山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把优秀的年轻人吸引到画院来,一方面对他们培养,一方面给他们一个平台,这是非常好的。我们最初对画院的印象就是把一些老先生收留在那里,给他们饭吃,给他们创作的平台。记得陆俨少先生调到我们学校来的时候,仍然拿着上海画院的车马费。
郑竹三(画家):过去的画院是养育“大家”的地方,譬如很多社会名流在解放初期生活没有保障,为了给他们一份工资,便成立一个画院。当年以丰子恺为首的上海画院就是这种情况,北京画院也是。但现在的画院已经转换为培植“大家”与推出“大家”的重镇了,各个画院不但要有自己的思想建树,还要培养很多年轻画家,将社会名流、后起之秀不断吸收进来。
宋玉麟:江苏画院在人才吸纳方面采用的是公开招聘。我们2006年曾面向全国引进了5位画家,解决了他们的各种待遇问题。他们现在已经为江苏美术的发展、为江苏画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以招聘引进人才的方式目前在江苏已得到认可,如泰州画院、扬州画院、淮阴画院最近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此引进人才的好处是,画家与画院之间磨合、出成绩的时间相对较短,受聘画家的积极性较高,而培养新人不仅需要很长时间,结果也很难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