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与历史写作价值认识之我
高岭(《批评家》杂志主编)
内容提要:
本文的目的在于讨论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艺术批评与艺术史的价值认识问题。本文认为两者的呈现方式是文字形态的,属于文字语言,讨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和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价值认识问题,实际上就是讨论文字语言对中国当代视觉艺术创作的文本写作的价值、作用和地位问题,其中的核心是文本写作的进步观如何评价和认识的问题。本文在指出近年来中国艺术写作文本大量出现的同时,认为谈论批评的价值并进而论及艺术史写作的价值,显然具有很大的复杂性、风险性和挑战性。克服这种风险和挑战的关键在于,这些众多维度的艺术批评是否在价值判断层面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和标准,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和话语的借用和介入,逼近某种或某些基本的共识,从而为当代艺术理论的建设提供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有利于当代艺术的历史撰写把握住基本的富有共识性价值的内容、素材和范式。正因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写作存在着这样的缺憾,所以,中国当代艺术史性质的写作文本的价值认识和认同问题,就显得缺乏客观性和进步意义。本文在对历史概念和史学观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当代艺术历史写作文本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真实地再现或者复原了历史事实本身,而在于是否具有将历史时间中的艺术作品存在的诸要素纳入一个意义链来进行合理解释的叙事形式和方法。本文阐明艺术批评、艺术史与文学创作虽同样是文字写作,同样具有语言叙事的形式,却存在着叙事结构的不同,因此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同时,由于一切历史都是叙事,都是文字语言的写作形式,都遵循着艺术写作的惯例,即都遵循着选择、组织和编排历史内容而构成一个意义链的叙事方法,所以艺术史写作的客观性标准是有保障的,只是这种客观性标准并不是一陈不变的。
关键词: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 中国当代艺术史 文本写作 价值标准 客观性 叙事形式和方法 意义链
甄选与书写
——再读中国美术史
郭延蓉(深圳画院工作人员)
内容提要: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断代画史、书史,究其内容而言,都算是当时的现当代美术史。历代史家和现在的美术史家一样,必须面对美术作品的挑选和历史的书写问题。本文试图从美术史的甄选和书写两方面,对比古今画史与美术史,分析史家在撰写美术史时参照的各种因素。
关键词:
画史 甄选 书写模式 美术史
后艺术史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史书写
——对中国当代艺术史书写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何桂彦(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讲师)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艺术理论家阿瑟·C.丹托(Arthur C.Danto)和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几乎同时提出了艺术和艺术史的终结。虽然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史写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同样面临着艺术史终结的危机。就像丹托将1964年作为现代与当代艺术史的分水岭一样,本文也尝试将2000-2003年这段时期作为“后艺术史时代”的开端。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艺术史家不仅面临着新的挑战,而且也意味着此前主导性的艺术史叙事模式必将改变。在进入“后艺术史时代”之前,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写大致存在着两种模式,并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叙事方法: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的民间vs.官方、前卫 vs.保守、精英vs.大众的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另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本土化vs.全球化、东方vs.西方、民族化vs.后殖民,比较起来,由于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同时面临着全球化而来的后殖民,以及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双重冲击,因此,这个阶段的艺术史叙事方法更为复杂,但总体仍未脱离二元对立的逻辑范畴。但是,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对着不同于80、90年代的艺术史情境:1、当代艺术置身于国际化的语境中,其内涵与外延均发生了变化;2、展览体制和外部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3、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全面市场化的阶段。正是由于艺术史情境的改变,这意味着早期那种线性的、历时性发展的艺术史叙事方式和作为风格史、形态史的当代艺术史书写的终结。本文正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史书写中的价值尺度、艺术立场、叙事方法,以及“后艺术史时代”的艺术史书写等问题的讨论。
关键词:
艺术史终结 艺术史叙事 方法论 后艺术史时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