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与艺术的联姻早已有之,在时尚领域不乏成功合作的先例,比如,香奈儿的设计与热卖就包含着艺术家的跨界合作,法国拉法耶特商场长期展出著名雕塑家安娜·克罗米以“长江”为题材的雕塑。在一些欧美国家,人们已经普遍接受艺术消费。日本的“商场艺术”甚至成为一种传统。
不同于画廊和博物馆,商场的开放空间和免费展出,使得这些艺术品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展示效果。不可否认,在商场这样的公共空间里,来来往往的人群为当代艺术提供了可观的潜在购买力。但是,不同于画廊拥有固定的展览时间和空间,商场的档期总被各类促销、展示、发布分割得七零八落,能取得展览的机会需要“见缝插针”的运气与“运筹帷幄”的实力,至于会达到什么样的展示效果,就更加难以预测了。
有父母带小孩逛商场时,不小心打碎了艺术品的;也有观众被当代艺术品的夸张、变形而“雷”倒的;有误将艺术品当做好玩的公共设施而不断触碰以致损毁的……总之,在现有各种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中国的“商场艺术”不得不面临各种尴尬。
我们不能否认商场艺术开拓的艰难,但是在适应中国国情的基本原则下,展览如何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如何向国人灌输一种正确的艺术观念,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商场是一个公共空间,商场艺术也毫无例外应具备公共属性。
是过分张扬艺术创作的个性,还是关照到公众的审美需要?发展商场艺术的关键不是当代艺术的名头多大、价格多吓人,而是在合适的空间里展示合适的艺术品,最好对公众审美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普通人难以接受的那些艺术品,是否有必要选择商场这样的公共空间?这是涉及对艺术的尊重,更是对商场艺术的追问。
【编辑:大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