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美术馆事业的发展,中国的美术馆与社会公共链接日趋密切,范迪安、王璜生、张子康等美术馆馆长无不通过媒体介绍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为大众所了解,这也为美术馆吸引更多的资源来进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再看诸如万事达卡、瑞银、马爹利、奔驰等国际知名品牌对于艺术的赞助和支持,竟无一例外地都是以美术馆为合作单位,充分证明在当下的中国,美术馆仍然是首屈一指的艺术机构类型。
2009关于美术馆令人瞩目的新闻还有很多很多,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卖画门”;王璜生离开广东美术馆北上入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周铁海出任民生美术馆副馆长;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用艺术改变了当地社区生态;OCT当代艺术中心重新开馆……每一个事件的纵深都令人咀嚼万千。虽然过去一年的成果已经尘埃落定,但成败得失的论断也许还需更长时间的沉淀。目前看来,我们的美术馆文化尚在孕育当中,美术馆生态环境仍需继续调养,各种系统的秩序化建设与行业标准亟待完善。在高度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美术馆发展迎来一个新的探索时期。
批评家 4%
批评家到底是式微还式强?似乎失去了判断的标准。一批年轻评家对于年长一辈的批评家话语权力的争夺进入白热化的阶段。这也完全表现在年轻批评家在作选择的时候,不再以老年批评家的轨迹来规划成长的道路。不难看出,2009年,新一代批评家的成长和出现已经成为“疲软多年”的中国批评界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新一代批评家借助各种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凭借良好的学术素养和专业素质开批评界风气之先,这已经引发了2009年艺术批评界学术权力和游戏规则的变异。
批评界的争论一直不断,2009年也进入了多事之秋。先是吕澎关于“合法性”与“既得利益”之间引发的广泛争论,而后就是高名潞所引发的“两头跑”、“意派”乃至“1989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二十年回顾”的争论。然而最为引人注意的是,这几位批评家之间发生的论争所带来的也许不是批评界的影响,而是批评被逐渐边缘的一种现实写照,积极而彷徨,面对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艺术批评和艺术批评人常常是被边缘化,并且是无能为力的。这恰巧也印证了当代中国批评界的无奈现状。
策展人 8%
艺术批评的失效使更多的批评家转向做策展行业。对于策展人而言,实际上包含着更多的含义。真正能够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策展任务,只能由拥有强大的学术背景、深厚的艺术资源、成熟的策展经验的策展人担任。2009年,恰逢威尼斯双年展,身为中国国家馆策展人之一的卢昊用中国特有的传统语言“见微知著”对展览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诠释。展览“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力更与策展人黄专的不遗余力关联甚大。而作为当代艺术圈翘首的方力钧的两次最大规模的回顾性展览——“生命之渺”方力钧创作25年展和“方力钧时间线索”分别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和广东省美术馆的成功举办,策展人胡永芬和郭晓彦更是异常关键的一环。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