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郭燕的烦忧、悲悯与觉解 2010-02-05 14:39:3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新年伊始,我在老蓝顶的郭燕画室里,面对郭燕满墙满地的2009年以来的新作“菩提”系列作品,不由感觉到她的创作在这两个方面悄然发生着的变化。

菩提系列50号 布面油画 200x460cm 2009

  

  “命如花果熟,

  常恐会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法句譬喻经》卷五

  ­

  在这个地球上,技术似乎一直都在进步,但艺术却很难用“进步”来做价值评说。尤其是对于画家而言,艺术史家可以分析其在绘画语言和技术上的一些进展和变化,但在思想内涵与意义空间上,却只能尝试着阐释其“变迁”或“演化”,至多是“扩展”和“深化”。新年伊始,我在老蓝顶的郭燕画室里,面对郭燕满墙满地的2009年以来的新作“菩提”系列作品,不由感觉到她的创作在这两个方面悄然发生着的变化。

 

  应该说,历经“紫色印象”系列(2006)、“飘”系列(2007)和“浮”系列(2007—2008)的创作尝试之后,郭燕几年来在油画语言上的进展非常明显。这从她对色彩调子的理解、对画面造型的把控等等方面已很鲜明地流露出来,甚至那些即兴的笔触都比原来更加的肯定、果断和酣畅淋漓。我所关注的不至于此,我更感兴趣的倒是郭燕油画中越来越悠远而深长的思想意蕴和意义空间。我还记得第一次在网上看见这些作品时的震惊。在给郭燕的电话里,我曾很激动地询问她如何会想起以“菩提”为自己的创作题材。对这样的题材,我确实很感兴趣,也很想了解在这样的画面上,展开和呈现了郭燕怎样的艺术探询和心路历程?它们透露并带来了一个艺术家心里怎样的记忆信息与隐秘的声音?

 

  可以看到,从2008年“浮”系列稍晚一些的作品里,郭燕油画的图像语汇中就已出现了“睡梦中的少女”形象。这也许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它激活了人们强烈的阐释欲望。至少在画作中,郭燕对人生的感受是从“梦境”的图绘中呈现出来的。无论是“飘”系列还是“浮”系列,郭燕最先营造的都是青年男女之间的多重“梦境”:一对青年恋人梦幻般地飘浮在城市的空中,他们本身已经沉睡入梦,而这一梦幻般的景象却隐喻着“现代都市生存经验中人与人、人与城之间既疏离又依附的难以理清的纠缠联系”。这是我2007年在成都主持“五+三——花聚锦官城”画展时为郭燕“飘”系列作品曾经写下的文字。在 “浮No.32号”、“浮No.33号”、“浮No.34号”等以后的作品中,“睡梦中的少女”形象逐渐开启了郭燕图像语汇的转换过程,也喻示着郭燕油画意蕴的转换、深化和丰富的可能性。

 

  “睡梦中的少女”这一图像语汇丰富而意味深长,但其中至少有三重特征或语义可以确定:不设防的纯真、柔弱的无辜、以及对伤害的忧虑和无奈。酣睡中的女童赤身裸体,没有任何衣物的掩饰和遮蔽。她们娇嫩的身体率性而天真,四肢随意卷曲,似乎对周遭世界暗藏的危险与不测没有一丝一毫的防备与警惕。郭燕用粉中带红的笔触轻盈而飘逸地掠过画布,将暖色的富有光洁度的“梦中少女”放置在深紫色甚至是完全黑色的背景之上,这样的视觉形象不仅突出了女童的天真无邪,而且更强调了幼女状态的娇弱、易碎和隐藏着的巨大风险。有时,郭燕在画面上方平刷出一片黑色,像恐怖的黑夜又或不祥的阴云(《菩提系列No.32》);有时,郭燕在画面中央用极浓极深的紫黑色画下庞大的都市群楼,让那些裸睡的女童毫无保护地飘浮其上,随时可能被滑向遥远的天际外那深可知的未来(《梦里的城市》);而更多的时候,郭燕用红色、紫色、黄色和黑色画出高大茂盛的树林和丛林,在那些燃烧的树枝和堆积的树叶上叠加了若干个“睡梦中的女孩”,奔放的笔触、强烈的色彩烘托出令人极为不安和慌乱的场景与氛围(《菩提系列No.3》、《菩提系列No.24》)。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