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精神修复者的故事 2010-02-06 14:18:3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2006年春,在成都郊外蓝顶艺术区,笔者第一次见到这组以“囚”命名的系列作品,由此而认识罗杰,一位语速平缓、气质温和,略显腼腆的艺术家。

 

  罗杰的父亲是一位孤独善良却脾气暴躁的男人,一生守护在青藏高原阿木柯河道班,是红原县318国道上的养路工人。为了远方妻儿补贴家用,经常编织渔网,捕鱼卖鱼。但有一次父亲骑自行车外出捕鱼,被一辆货车撞伤,再也不能站起来了。这位孤身流放的‘囚徒’因此回到家中。罗杰经常看到他坐在院子里,靠在椅子上编织着渔网。父亲离家日久,似乎忘了如何与家人交流,编织渔网是一种无需表达的生活方式,是其生命存在的唯一寄托与慰藉。自卑而又倔强的父亲,只有在编织渔网时,心灵才得以平静。那张永远也编织不完的鱼网,与父亲牵连了一生,深深嵌入罗杰的生命记忆中,成为其生命必须承受之重!

 

  这样,一根线的无止无休的缠绕出现在罗杰的作品中,这就是他的作品“囚”系列。一方面,画面语言呈现于视觉充满了丑陋、毁灭与撕裂等负面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潜藏在罗杰内心深处强烈的修复欲望却不知不觉地被牵扯出来。父亲对爱的追寻,体现在对渔网周而复始的编织中,渔网对他而言,实用功能已退居其次。而罗杰在作品完成过程中,在编织纷繁复杂的绳索时,同样是在修复着无法忘却的伤痛。与父亲静态修复不同,罗杰属于动态修复,是艺术家把个体的经历与苦难,放置在一个历时性的时间维度及共时性的空间背景中,思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历史关系,反省人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必须面对的文化制约,由此产生的批判精神。从2006年创作开始,“囚”系列作品从反抗激情和场景化的强烈冲突逐渐让位于个体化的复杂细腻的心理矛盾,如作品《敏感者》、《抽烟的人》、《哪里会是象牙塔》等。画面构成和人物刻画则愈见简练,看得出来,罗杰更倾向于敏感的体悟和开阔的视野,来审视当代人所面临的精神问题。

 

  郑 娜

  2009年4月11日

  写于二沙岛广东美术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