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合影篇 2010-02-08 15:37:22 来源:方振宁新浪博客 点击:
89年柏林墙倒了,第二年一位上海中国画院的职业画家去了柏林。17年之后的2007年,他在北京的798举办了题为《软着陆》的展览,那时在中文Google上还搜索不到他的名字,他就是袁顺。

 

 

 

  这些充满着幻想的“风景”的创造,其实是把自己的想象突然锁定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面,但是这个锁定却产生了相反的爆发的感觉,在这两年中,袁顺把自己关起来,没有额外的消费,他的旅行和他的生活都在自己的风景里,袁顺认为这如同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卧游”。在两年中,他共做了15个装置。在每一件搭建好之后,会用一两天进行拍照和拍录像,然后马上就毁掉,完了再做再拍,以此反复“旅行”。袁顺制作的过程如同中国道教里的“内视”,道教认为:修练是一种内视的过程。所谓“内视”,不是指通过眼睛看外面的东西,而是反着看里面的东西。我以为袁顺的作品实际上是“一种视觉化的内视之旅”。

 

  对此,袁顺自造了一个单词“Mindscape”来表达创作的意图,“Mind”就是“意念”,“scape”就是“景象”,合成之后就是“意念的景象”。他在出国之前练过鹤翔桩,有一段时间他达到了用第三个眼睛内窥的意念。那时袁顺画了《罗汉》的系列,这和鹤翔桩功有直接的关系,功夫练到把人的外表抛弃,内窥骨架,然后把他和自然形态连成一体。袁顺喜欢看幻想电影和阅读幻想读物,他注重这些作品中形象性的因素。因为它跟东方人的宇宙观有似是而非的某种联系,在他看来,归根结底所有这些体验中最重要的还是旅行。看着《软着陆》的沙堆风景会入神,这或许和我们习惯于欣赏山水盆景,和那些传统的千里江山的画卷有关.我们的传统中国山水画,大都是俯视山川,无论构图纵与横,都是如此.这一视点让人一览无余. 袁顺的装置,绘画,摄影和录像,都自觉不自觉地带有这种视点,这就是无法抵抗的文化遗传基因。

 

【编辑:小红】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