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很热闹,周扬、何其芳、周立波、严文井、张庚、塞克、田芳、甘学伟、冼星海、杜矢甲、蔡若虹、马达等,纷纷齐聚延安,给贫瘠、荒凉的大陕北注入了文化生机。陕北的自然风光、革命激情、民间艺术,也对张仃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
1938年,张仃到了延安后,毛泽东亲自安排他在“鲁艺”美术系任教,主要是讲美术知识及美术欣赏。与他同事的有音乐家史洛蒙、刘炽、杜矢甲,还有学者专门讲鲁迅。可以夸张地说,凡是城市的大学里有的,“鲁艺”应有尽有,专家、乐队、歌咏队、艺校、文工团等,气氛十分活跃。
后来,张仃又被委派到重庆去筹办《新美术》杂志,没想到“皖南事变”爆发,国共摊牌,他在重庆的那一帮老朋友分手,张仃又回到了延安。
回到延安之后,他没有再回“鲁艺”教书,而是去了由丁玲、艾青等人主持的“文抗会”,因为他不喜欢“鲁艺”的氛围,觉得“文抗会”的自由气氛更适合自己。正好,“文抗会”里面有几间闲置的破房子,于是,大家便商量能不能把这几间破房子利用起来,搞成一个延安的“作家俱乐部”。萧军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张仃,让他“把这几间破房子装修装修!”
接到这个任务后,张仃找了两位当地木匠,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又找来山民编织的牛毛毡,一点木材,用蓝、白土布围起一个酒吧,在酒吧服务的是萧军夫人王德芬。山民们筛面粉用的工具叫做箩,细铜丝编织成,四周团以木片,成圆形,将这箩叩挂在墙面上,里面点一盏小油灯。灯光从细铜丝孔射出,光线朦胧柔和,四面墙全有。正面墙高处悬挂“文抗”会徽,也由张仃设计:一大团火苗中一把钥匙,象征文艺家是普罗米修斯。几间破房子在张仃的设计下,变成了延安政界、文化界最爱去的地方,包括毛泽东、林彪、江青也常去“作家俱乐部”跳舞。
艾青说:“张仃先生走到哪里,摩登就到哪里。”
“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
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重建与文化复兴是两大课题,中国画又是文化复兴中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