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汪建伟
无论形态或者内容,他的作品都过于奇特,不管对方是否能够听懂,汪建伟始终保持着自己哲学化的艺术叙述方法。
2009年年末,一场“怪异”的多媒体戏剧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
灯光暗下来。一束追光把观众的视线引到挑高十米的展厅屋顶,屋顶上垂吊着柜子,艺术家汪建伟在一个来自上世纪50年代柜子的门内加装了气泵,用来遥控柜门开关。柜门突然呼的打开,数十个铁制饭盒摔落到地面上,叮叮咣咣响声一片。名为《时间-剧场-展览》的多媒体戏剧就此开场。
艺术家汪建伟像一个晚会的总导演,表情严肃地站在一旁,观察着舞台和观众的反应。灯光迷离起来,美术馆白色的墙壁瞬间变得如夜店般绚烂,电子音乐把这个空间带入了一个魔幻的氛围。演员悉数登场,有穿着西装身份暧昧的男人、手舞足蹈眼神迷茫的女人、站在升降机上的盛装女高音……人们来回走动、拥抱、分离,口中念念有词,如果仔细聆听,那里面充满各种诡异的数字:楼市的涨幅、气温的变化……总之,那些数据里是简化的欲望世界和膨胀的物质空间。突然,热闹戛然而止。
演员退场,墙壁上开始放映一段视频。里面的人穿着长袍,提笼架鸟,然后时间开始一层层叠加,逐渐向现代更迭,有裸体女人牵着宠物狗旁若无人的穿过……演员又一次登场,场面再次沸腾。
观众们有人点头有人疑惑。这个戏剧没有剧情,缺乏故事,人物散乱,时间混杂。当你在某个节点感到有些明朗的时候,情节却急转直下再次让人迷惑。
“这就对了,你在快看明白的时候突然感到变化,说明你发现了一些东西。”汪建伟坐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这样说,眼神里甚至有些“阴谋得逞”的笑容。作为当代艺术家中的一员,汪建伟始终显得另类:他是第一个受邀参加卡塞尔文献展的中国艺术家,被西方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最为国际化的一位。
可相比同行,他更像一个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混合体,总是操弄着晦涩的语言表述当代艺术的哲学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