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经济研究社理事 陈青蓝
最近,北京东北部的创意正阳艺术区因为拆迁纠纷而闹得沸沸扬扬。
这个事情说起来并不复杂,一些艺术家在这个城乡结合部的地区租房子,改造成画家工作室,形成了一个艺术区,但因为政府规划要拆迁,业主都已经和政府达成了补偿协议,也拿到了补偿款,但艺术家们作为租户,并没有获得补偿。
很多艺术家都和业主签了20年、30年的租赁合同,如今要拆迁,画家的前期投入包括画室改造和装修费用无法得到补偿,因此,他们通过“坚守”在艺术区而“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样的工作室,艺术家们很多都花费巨资进行了改造、装修,很多花费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这些艺术家之所以愿意花费巨资进行装修,是因为他们受到市场的激励,看到艺术市场的巨额回报的可能——过去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飙升,包括张晓刚、方力钧在内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国际市场上动辄卖出数百万美元的天价,这种财富示范效应让众多艺术家看到了自己的希望。这促使他们来到北京,聚集在著名的798艺术区周边,在附近的农村租赁工作室进行创作。
对政府、业主和艺术家们之间的纠纷,我并不想过多从法理上评论是非,我想说的是,艺术家作为个体的投资者,其投资策略和行动策略的确有失误。
当初艺术家投资装修的时候,并非想不到政府会拆迁,他们所在的地区处于城区边缘,进入市区规划范围而拆迁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他们也不指望可以真的按照合同租赁20年、30年。他们其实是看中这几年艺术市场的繁荣,希望在两三年内就能够把成本收回来并赚上一大笔钱,到时候,政府拆不拆迁他们也不会在乎了。但政府的规划和拆迁比他们预料的要快,这完全打破了他们的“如意算盘”。这可以说是他们的计算失误,投资失败。
投资失败是常见的,投资的时候,政府的规划也应该纳入风险计算的范围,而艺术家们在计算这个风险的时候,发生了漏算,投资失败就是必然了。我们也可以说他们是在进行一场赌博,结果是他们输了,但是,在输了之后,这些艺术家并没有愿赌服输,他们明知装修成本是不可能要回来的,在他们与业主签订的合同里也没有规定拆迁时装修成本如何补偿,他们却还要坚持补偿要求,这当然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即便采取一些过激的行动也是于事无补的,既然如此,那么他们的行动也就是不智的。
在投资的时候,我们应该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计算风险和机会,而应该摈弃一些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沉没成本就是这样的一种经济学思维方式。过去的成本都是沉没成本,不可恢复的成本,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下一步行动的时候,沉没成本是不计入边际成本计算的,此时,正确的立场不是向后看,而是向前看,等待机会。对艺术家来说,那几十万、上百万元的装修成本,一旦发生就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因为拆迁而损失的装修费用,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只能把这个当作一个教训算了,而在考虑自己下一步行动的时候是不应当把这部分成本计算在内的。当然,如果艺术家的要求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与业主的合同中有补偿条款,有希望获得补偿,那么就应该坚持走法律渠道。如果没有,就愿赌服输吧!
沉没成本在投资和经营中也是一个有用的思维方式。比如买股票的时候,一只股票如果我们买入价是50元,而现在跌到5元,此时我们在考虑下一步要采取的行动的时候,例如要决定是继续持有、补仓买入还是卖出的时候,就应该清楚地知道你此时的持有成本不是50元,你应该考虑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不要因为把低位卖出当成“割肉”而影响自己的投资决策。这时的决策对你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决策。
知止而后定,懂得止损,任何投资都要有这样的思维方式。
【编辑: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