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是哪里都有的现象,不是中国独存的,甚至可以说中国大众文化还不够高度发达。对于“大众文化”现象也要从经济背景来考察,里面有个完整的宣传攻势、谋利手段以及投资链条,这是一种生态,中国非常快地进入到这种状态中。在这个大的背景中,有些艺术家有反体制倾向,批判体制、批判主流文化,当进入到这种背景下之后,批判任务可能就不需要了,艺术家不可能去批判商业,因为此时的艺术本身就高度商业化了,而只能通过“假批判真作秀”的方式打各种牌,这也是艺术家的重大转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界还有一个特征:批评的势微,也就是批评的积极衰落现象。90年代早中期还是有批评的,80年代也有批评,但80年代的批评是意识形态化的。90年代尽管也有商业,但是90年代的批评是相对独立的。现在,整个批评已经沦为商品化、主流化的附庸,批评家就像代写情书的人,只要付钱就行了。
Q:近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
A:这段时间在逐渐构建一个比90年代强大,极尽完善的美术制度,比如双年展制度,以前是没有强大的双年展制度、艺术博览会制度,包括画廊体制的建设,包括798这样的文化创意产业区的健全,这就是一个制度上的完善。
90年代或者更早一些,西方人来了,大家像苍蝇盯在骨头上一样,那时候机会是不均等的,资源也是不匹配的。而现在不是,现在好像谁都有可能接触西方和中国的策展人或者参加重要展览,像好莱坞的模式一样,导演上万,而不是几个导演,几乎天天都在生产剧本,全世界人都有机会,而不是某几个演员独享。机会越来越民主了,以前没有民主。
近三五十年来,从全球艺术发展的历史看来,艺术的线索也越来越民主化普及了。80、90年代你懂点外文就变成教师爷了,现在杂志种类远远超过之前,尽管还比较混乱。90年代没有几本杂志,每个杂志都有特权,发表谁不发表谁,和主编吃顿饭你就可能成为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还原到80年代初,你在《诗刊》上发一首诗你就是诗人,因为那个时候媒体有限,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到某几个重要媒体上。但是,现在已经顾忌不到媒体了,因为你到处可以看到“风景”,现在倒是需要个导游,让他告诉你哪个地方好,这也增加了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