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毒学”——张小涛个展 2010-03-18 19:25:2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流行病毒学”是艺术史家吕澎先生策划的张小涛个展, 此次展览包括绘画、动画、装置、手稿等。他试图建立一种视觉化的反思逻辑,在这些图像背后,我们能找到他的视觉谱系,他一直在用“微观叙事”的方法来关注中国现场。

 

  “流行病毒学——张小涛个展”于2010年18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该展览由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吕澎先生主持策划。

 

  正如瑞典病理学家Folke Henschen断言:“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人类的社会史亦即其问题的历史。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战争与纷乱中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可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社会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显现出来,一如病毒在适宜的环境中生成并导致人类的疾病。为了解决疾病对人类的困扰,人们必然从病症(现象)追问病因及其过程,进而揭示疾病的本质。社会的问题与矛盾即社会之病,社会之病存在于各个层面,关乎每个个体。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以敏锐的观察力审视着社会,揭示着社会之病的本质。这正是“流行病毒学”的艺术社会学隐喻。

 

  张小涛在将个体经验置于中国当代现实现场时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其对现代物质神话充满疑惑。在他的创作中,甜蜜、繁华、娱乐仅仅只是现代物质神话凯旋的表象,在表象背后,却是伤痕、废墟、孤独的本质,这种本质正是艺术家的深层体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甜腻的蛋糕、食物的残渣,也可以看到钢铁工厂、宗教图像以及现代都市等,其图像的跨度之大,视域之广,这在一定意义暗示的社会繁杂的现象,也是某种社会之病的显现。只是,艺术家对问题切入与图像的选择的意图不只是简单的反映式的,而是隐喻式的、象征式的,其艺术的视觉逻辑就在隐喻与象征中显现。艺术对社会问题的干预与介入不只是社会学的视觉佐证,艺术的视觉性与听觉性自有其独立意义。张小涛在他的艺术中存在两个相关系统:问题关注与语言研究。这相对于传统的题材与形式。张小涛没有将二者对立来看,而是在尊重两者之于艺术意义的特性基础上推演他的艺术逻辑。他既不囿于某种特定的符号、也不拘泥于特定的语言风格,既能从历史中汲取艺术成长的养分,也能从现实中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从而实现其跨学科意义的创作。因此,他的艺术丰富而不凌乱,有悲剧感而不悲观。

 

  张小涛用一种“显微”的艺术方式观照现实,但是显微的意义是宏大的。这是他艺术叙事的策略,也是“流行病毒学”隐喻方式的对应。展览将展出艺术家2000年以来的各阶段的代表作品,作品将涵盖绘画、摄影、动画以及创作手稿。这种展出不是艺术家个人的文献展,而是通过这种展览来呈现艺术家一直以来创作的视觉逻辑,也就是艺术家常说的不同图像呈现问题的“暗线”。图像与视觉逻辑呈现为一种不明确的结构性,就是在显微镜下逐渐显现的病毒结构,从而揭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场问题根源。


【编辑:张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