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 打通中西,找到自我
1955年,朱德群在马赛登陆。到法国前,他在台湾已经相当成功,却未曾放弃赴欧洲巴黎学画的想法,“老师的教诲以及他在杭州艺专的图书馆内,翻阅莫奈、塞尚或马蒂斯作品的普通印刷品所引发的年轻梦想,一直在牵引着他。”
1956年5月,朱德群在巴黎市立美术馆看尼古拉·德·斯塔尔去世一年回顾展,没想到一下就释放了深藏在内心的能量,“那一年,参观巴黎现代美术馆的尼古拉·德·斯塔尔的回顾展给了我一个启示。他那风格豪放的绘画指引我自由之道,就如同我在梦中所看到的。”
朱德群决定切断与具象绘画的联系,进入极端抽象。“发现斯塔尔,显然给朱德群提供了一座意想不到的中西之间的桥梁”,戴浩石说,在抽象艺术中,朱德群的书法造诣又使其发展出无穷的内在活力,“书法这种东西是西方完全没有的。”
此时的朱德群完全打通了中西、抽象与具象的界限。1965年所画的《泉》中可以看到范宽的影子。在《遇》中,山峰间的一条路径或一片林中空地,好像邀请观者遨游其中,又让人看到李可染的风格。
不过,朱德群还是不满足。他依然为光线的探寻所迷惑。没想到这时,又一位画家进入到朱德群的视野:林布兰。
1969年,阿姆斯特丹国力博物馆庆祝林布兰去世三百周年展。朱德群也去了。长久地站在《夜巡》一图前,朱德群为此画所散发的强烈光线所震撼。朱德群自此有意无意地引用宋代山水画大师为创作灵感,将水平线抛在观看者之后,“绘于1982年的《绿色活力》便是其代表,”戴浩石指出,“在斯塔尔和林布兰之后,朱德群完全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永远将抒情发展到极致,自由的书法、韵律、色彩表现得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