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刘长春描绘了一幅被称作“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国际共产主义阵营的画面,这也可以被视为国际共产主义的“英雄谱”。相信受过中小学以上教育的、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中国人应该能够清楚地叫出画面中每个人物的名字。在这个阵营中,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是三位博学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们不是坐在书斋里钻研学问的知识分子,而是充当社会实践中披荆斩棘的政治冒险家的知识分子。与西方社会的民主政治体制不同,这三位政治家符合东方社会所易于接受的精英政治的体制要求。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被当作偶像而受到崇拜。刘长春的这幅“大家庭”或“英雄谱”也基本反映了这样一种人们心目中的精神架构。不过,刘长春把其中的个人崇拜成分进行了亦庄亦谐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恰到好处地展现出作者的批判精神。
刘长春在这幅作品中没有沿用达•芬奇的文学叙事性,因而每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平列的。因此,该画具有形式构成因素,这使得作品更富有历史感。由此可见刘长春的匠心。
《解剖课》源自于伦勃朗(Rembrandt 1606-1669)的成名作《杜普教授的解剖课》。一如对《最后的晚餐》的挪用,刘长春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典人物又围拢在马克思博士的周围,有的聚精会神,有的谈笑风生,有的甚至露出略嫌轻浮的嘻笑。而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成了被解剖的对象。这幅画寓意颇为深刻。尽管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以及由此而孕育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归于终结。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完美。所以,对“自由女神像”的“解剖”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刘长春就对立的两种意识形态进行了双向的嘲讽。这里延续了《团结起来到明天》的亦庄亦谐风格,这种风格由刘长春的侠义精神与幽默感混合而成,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作品《东方新天地》的题目借用了北京一个规模庞大的商业建筑物的名称。国际共产主义大师们沿着广告牌林立的商业街道“胜似闲庭信步”。通过时空置换的假设,将这些共产主义领袖们放在了这样一个象征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情景之中。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假设。共产主义理论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批判之上,而这些共产主义者们漫步在这条充满了商业气息的大道上时所思所想又会是些什么呢?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每个人或许可以通过推论找到自己的答案。在这幅作品面前,很容易让人想起《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的指控:“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所以,这些共产主义大师们走在这样的道路上的心情肯定是复杂的。其实,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的心情又何尝不复杂?
刘长春其他的作品如《新的长城》、《星期六义务劳动》等等,像以上两件作品一样,都反映了对国际共产主义的思考。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进行了嘲讽,但是,又不是完全的否定。毕竟,作者也像大众一样享受着由物质的丰富所带来的便利甚至快乐。然而,这个世界毕竟又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我们已经看到,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共产党宣言》)所以,富有理想主义精神的共产主义思想不能说完全没有了用武之地。人类社会在实现真正的公平与正义之前,暴力革命仍然存在可能性。因此,我们重新审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或许仍能找到不少真理。
《共产党宣言》强调,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但是,这里没有告诉我们,在下面这种情况成为现实后怎么办:“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共产党宣言》)我们要继续革命吗?
刘长春的作品是一曲国际共产主义的挽歌。在这首挽歌中包含着一些困惑,也有缕缕的感伤。刘长春的作品是一篇国际共产主义的寓言,其中昭示着警告。
郭晓川 中国艺术研究院 博士 美术批评家
【编辑:大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