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6卷年鉴名单的确定。分为几项工作:首先调查对象的 多重身份定位。一个调查对象的多重身份如何,以其主要身份定 点,便于年鉴征集工作时配以不同信件模版。暂分为四大类:艺术 家(泛指)、策划人、评论家/理论家、活动家,根据依据个人的 不同身份的主次之分,细化联络,区别对等调查对象。详细的身份 可在跟进电话联系和拜访时区别对待。其次关于征集名单的扩展: 征集名单本来就具有可扩展性,可补充、修订。2006卷将台、港部 分艺术家皆可列入征集名单当中(2005年年鉴香港有25位左右艺术 家列入其中),但其因为联络不便,台湾资料缺乏。2006卷由于东 海大学倪再沁先生的合作,台湾的部分已经有规模地展开。从人物 入手,涉及年表和大事记的各项内容。但是香港部分虽然已经与香 港大学的祁大卫(David Clarke)教授尝试合作,还没有落实年鉴之中。
2006卷特别强调对在一些展览当中第一次出现的突出的年轻的 艺术家,作为年鉴收入对象。对于一些重大展览中出现的年轻艺术 家,可作为重点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同时继续2005卷的做法,通过 地域性普查、类型普查和专门调研,关注没有进入商业和公共领域 关注,但实际上非常具有创新性、反叛性、突破性的人物与作品/活 动。虽然在本年度里专项的人物有限,但是作为档案工作的正在更 为广泛地开展,现有进入记录的名单二千人左右。
在如何选择艺术家进入年鉴的问题上,根据2005卷由各位编辑 委员提出和确定的名单的基础上,2006卷加入新的选择依据:
a 以前年鉴调查过的对象继续跟进
b 重要期刊中多次提及(还需量化,比如两个以上)
c 学术委员会推荐的对象
d 重要评论家多人、多次提及(还需量化,比如两个以上)
e 国内外大展中参与的艺术家
f 重要画廊举办个展的艺术家
g 新的艺术现象中代表性艺术家
编辑工作组一直在追问,我们的选择如何能做到不受商业影响,保持学术性?
如何不受铺天盖地的商业影响而能选出真正有学术性的艺术家是 非常困难的事。因为现在商业活动太过蓬勃,所有的商业行为还都 以学术的面貌出现。目前美术馆、策展人、评论家大多数是受了商业委托才进入工作。因此,现在要求比以前具备更为清明的鉴识眼 力。既要有眼力,但是也要跑圈子,广泛地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年鉴工作人员,是否真具备这种选择真正好作品的眼力?普遍调查根本缓不济急。以我们现在的能力和资源可能无法避免受到遮蔽与影 响。因此我们只好随时保持警觉与反省,尽量避免忽略了对10年之后崛起之艺术家的记载。
建立数据库的工作2003年起在北大已经着手,2006年年鉴是 在建成数据库之后,再开始进行互证和编辑。这个数据库目前是一 个内部数据库,与各个合作伙伴共同建造异地同构的,与芝加哥大学、云南大学、东海大学、西安美院、广东美术馆、四川大学等已 经建立了共建合作,还有一些合作正在协商之中。数据中有公共价 值的信息将会在逐步上网,网络交流平台让信息时代的创造的权利平等地呈现和交流,使新的艺术观念和新的人物因展现而得以记录 和成长。其他工作均依《2005卷编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