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出自民间手艺 2010-03-30 22:07:51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我仅仅是凭借着猜测去想,卡迪·布烈松手握他的小莱卡相机时的状态,与一个布须曼猎人寻找猎物时的状态差不多。

  底片与社会探矿

 

  宝石矿藏是时间的杰作,也是时间掩盖“真相”的副产品。必须 以地质时间来计量,我们才知道以浪费地表的“真相”所换来的地下 矿藏有多么稀有。真相是依赖新鲜空气和水份过活的有机体,日复一 日在地表层上不停地发生、成长和死亡,而弥足珍贵的宝石矿藏则只 能经受时间的考验,部分矿石就直接来源于有机体的骇骨,它们大多 深埋于地层下面,从形成之日起,就以“负相”的形式与地表上的 “可视正相”形成反向的对称。

 

  地下矿藏与地表真相这种存在状态上的关系,有点像底片与它所映射的世界的关系。影者一旦切下了“时间的薄片”——在底片(或储存卡)上凝固下来,被切割下来的时间就处于贮藏状态,与那个不 断流动的可视世界相比,底片的“负面世界”是不可见的,即使影者 没有把底片深埋到地下,也几乎等于埋葬了它们。在不可见的性质 上,底片如同宝石矿藏的道理就在这里。

 

  大部分底片资源还没有来得及变成矿石就被冲印成了“真相”, 并在社会地表上消耗掉了。这里所说的消耗不是毁灭,仅就影像的使 用价值而言,被消耗的影像不再具备演化成矿藏的可能性。以同样的道理反过来推测,只有以底片形式深埋于社会地层下面的影像才有可 能演变成宝石矿。用地质力学的原理来衡量影像矿藏的形成过程,我 们大约可以得到两种关键作用力:一是社会地质运动所造成的外力,它为埋藏底片创造了前提;二是影者无心或有意把底片埋藏起来的动 机,二者缺一都不可能构成影像宝石矿藏的形成条件。相比之下,后 者要比前者更加稀罕,其中,有意又比无心更加稀罕。

 

  无论是无心还是有意而为,影像底片一旦被“埋藏”起来,随着 时间的流逝进程,影像凝结成宝石的可能性就随着时间的加量而不断 增加。从底片记录真相的假设来看,经过深埋和时间流所演化出来的影像宝石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消逝的真相本身,而是真相在时间作用下 凝结而成的结晶状态。因此,影像宝石以自身的晶体结构形成了反映 真相的韵律和语言,正如陈列在宝石博物馆和佩带在贵妇颈项上的宝石项链并不直接反射地质演化的过程。要分析这种从矿石到珠宝的转 换关系,就应该引入一个第三者——社会探矿者的角色。

 

  社会探矿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是背着地质包手拿洋镐的地质队 员,只不过他们并不关心自然地理中的地质状况,却懂得怎样把深埋 的影像矿藏挖掘出来,变成“社会观看”的资源。换言之,只要影像 以底片(或数码储存)的形式存在时,影像如同一种具有潜在可看 性的视觉矿藏,它的可看性,只有当影像的社会探矿者把它们挖掘出来,并转移到“被看”的社会地表空间之后,影像才能够以提炼后的产品——珠宝的形式公诸于世。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