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20日~21日,一个由陈默策划,川音成都美术学院 主办、四川仪陇县文化局协办的“老区经验当代艺术展”,在四 川省仪陇县城朱德纪念园举行,这也是国内首个进入重要政治名人 纪念馆现场的行为艺术展,具有“破冰”的意义。共有陈秋林的《位置》、尹锋的《听诊器》、黄漪帆的《体量》、李鹏飞的《染色体》、刘敏的《肉包子》、邹咏梅、陈杨的《四十根扁担》、吴 午华的《浮生》等作品参展。2003年5月10日,王林策划的“中日 行为艺术计划交流展”在川音成都美术学院盘瓠宫举行。这也是学 院教育面向当代的新尝试。2003年9月6日,陈默策划,由川音成 都美术学院主办的“物象营造艺术展”,在成都画院举行。共有辛 鑫、何利平、常琦、陈家武、胡尹萍等艺术家参展。2003年11月8 日,一个由陈默策划,由川音成都美术学院主办的“(2003)首届‘农民街’当代艺术年展”,在农民街废仓库举行。共有幸鑫、吴午华、李鹏飞、何利平、钟伟、尹锋、杨家勇等艺术家作品参展。
2004年5月28日,由陈默策划,由川音成都美术学院主办的“痕迹 现象当代艺术展”,在成都画院开幕。2004年10月31日,由陈默策 划,川音成都美术学院主办的“(2004)第二届‘农民街’当代艺 术年展”在主教学楼开幕。连续不断的展览实验活动,进一步活跃 了学院的教学氛围。
2005年4月13日,由王挺、何利平策划,陈默主持的“@41”展, 在成都南郊牧马山高尔夫球场外的草坡上进行。共有41位在校大学生参加了作品实施。该作品消息一经发上专业网站后, 立 即被国内外数量巨大的各类网站转载恶抄, 也成为该年度世界级 的热点事件。这一大型行为现场事件,客观上大大提升了川音成 都美院的社会知名度,也进一步强化了该学院的学术品牌。2006 年6月12日,由陈默主持的“第二届中日行为艺术交流计划展(成 都站)”,在川音成都美术学院老农民街幼儿园举行。日本艺术 家 Seiji Shimoda等和中国艺术家周斌、幸鑫、王挺、何利平、徐 典、贾茜兰等出展。2006年6月17日,陈默、尚晓风策划,川音成 都美术学院主办的“(2006)第三届‘农民街’当代艺术年展”, 在川音成都美术学院的老农民街举行。有行为表演、装置、影像、 涂鸦、图片、油画、雕塑等多种形式,进入农民街的大小不等的几 十间各类餐馆、茶房、商店、电话超市、洗头房等空间,由上百位作者的百余件作品出展。这种将当代艺术方式大规模侵入日常化的 非展览空间的实验,实属罕见。2008年9月19日,陈默策划、川音 成都美术学院主办的“(2008)第四届‘农民街’当代艺术年展暨 首届北村艺术区开放展”,在成都北村艺术区举行。共有近两百位 学院师生、职业艺术家的近千件作品出展。作品囊括了几乎所有当代艺术形式,不管是参展人数,还是作品数量、表达样式,都开创 了该学院的院史纪录。
结语:仍被问题纠缠的文化进行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实验艺术的早期人物已不再年轻,而年轻 艺术家也在不断出现并走向成熟。旧有的团队模式、江湖情结早已 淡化直至消失,代之以寻求自由快乐的个体存在,以及将实验推向新层面的不断追求。但正如王林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问题层出不 穷的时代,而各种问题的存在,也是我们不断追求进取的理由。就 实验艺术特质而言,问题存在,是其延续生命的基本理由。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将其作为有价值的“资源”,出现在不同的作品实验中,是艺术家们乐此不疲的功课,也为社会发展尽力而为。诚然,艺术的弱项是解决问题,但倘若能够将“发现”进行到底,则肯定 会彰显实验艺术的价值。因此,对艺术家而言,不断提高发现问题 的能力,并在问题纠缠中保持必要的人格矜持和独立判断,才不至于在纷乱的现实中迷失。另一方面,各种社会关系在新的历史情境 中,不断发生着令人始料不及的变化,这既给艺术发生增添了新元 素,也同时会增加由文化惯性导致的系统混乱。没有所谓最佳的社会背景,只有不佳的个人情结与状态。我们无权选择时代,但我们 却可以选择良性的文化存在方式。
就成都一个区域性的当代人文历史而言,在20多年的时间里, 发生了许多可资记录的故事以及不胜枚举的作品,留下了不少耐人 寻味的积累,酸、甜、苦、辣、涩,可谓五味俱全,意味深长。就这个庞大而厚重的艺术史范例而言,讨论其与当代艺术、当代艺术 批评、当代艺术史的关系,肯定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也希望通过本 文,给更多的研究学者提供相关线索,大家共同介入,以期对这一区域文化现象,展开丰富的人文层次,挖掘有价值的思想内涵。艺 术史的生成,是由多重个案积存形成断面,并将多个断面或按时间 排序或依内容结构分类整理归档的结果。而将其中繁杂的事态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清理过滤,并对其中的问题探索研究,形成独立体 系的学术建构,则是从事艺术史工作者的必修课题。而在这些庞杂 繁琐的工作进程中,艺术史的写作成为工作重心,它关乎着系统工作的基本成效,并左右着后续传播影响的效果质量。当然,我们也 不无遗憾地看到,近些年以“史”为媒介的著述写作流行,多数 “写作者”或满足于对别人资料的堆砌,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或为商业和个人利益驱使,无视先哲们严谨治学的训示,搞一些所谓 量身定做的“学术”项目,鲜见自己独立的学术建构和认识。如此 不良循环,本土的学术环境改善的前景堪忧。
当代艺术批评的强化与当代艺术史观念的提升,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另一棘手问题。我们所面临的当下艺术现场,已经与过去时代有着形态和本质的不同。只有不断地改善自身素质,学习提高,才能 与丰富多元的当代文化产生有价值的对话关系,并进而切入实质, 著书立说,留下无愧于历史的学术遗产。同时,要厘清当代艺术史和一般艺术史的关系,二者在针对的问题与治学方式上,均有着显 著差异。很显然,用一般艺术史眼光看当代艺术问题,常常因为 立场、观点、在场的错位,产生对抗情绪并可能一概否定。我们无权因为今天文化的当代性而无端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我们同样不 能因为虚拟“占有”传统文化资源信息,进而错觉地“占有”对当 代文化发展形态的规定权甚至否决权。“权力”产生于真理,“对 抗”产生于无知。在一个强调和谐与多元的现实情境中,学术的 纯洁与艺术独立人格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以市场经济为特色的当 代社会,与以计划经济为特色的灰色过去时之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没有可比性。资本经济的强势介入,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并深刻影响着当代艺术的走向,使批评的价值形态 产生本质异化。好在人们已经觉醒,正试图从多方位作出回应与调整。只不过其成效几何很难判断,人们也注定会在没完没了的问题 纠缠中,生生不息。
2009年6-10月于成都芳草地
【相关阅读】
戴光郁:我的公开信-就陈默的一纸谬论:《艺术史写作中的区域文化差异:在问题纠缠中发展的成都实验艺术》,而作出的回应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