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中国经济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了1万亿元大关。国内拍卖市场也相继出现了专业的拍卖行,如上海的朵云轩、北京的嘉德,每年搞1~2次拍卖,只是当时的价格不高,真正的买家大多是港台画商。
到了2002~2004年间,国内一般的名家作品都同比涨了3~10倍。更有甚者如1983年陆俨少的一幅四尺三开山水作品只卖100元,但到2000年则是5万元(指的是一般性的作品,那些好的是不止的),2004年底涨到了20万元,涨幅高达2000倍。2004年在北京的一场春季拍卖中,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图册》更是拍到了有史以来中国书画作品的最高价格6930万元,这使得陆俨少的其他作品价位在短时期内又大幅增长。
杭州江南书画公司2002年卖出一幅潘天寿的作品《红菊熏风图》,当时卖价是22万元,在2004年杭州的一个拍卖会上,成交价是230万元,才一年多的时间,涨幅就达10倍之多。而在2004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3万亿元。
到了2009年,中国的GDP不仅已然跨入30万亿元关口,具备一定经济实力,且关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收藏家数量也在不断猛增。
据国外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当前中国已经出现一个数目堪称庞大的高收入阶层。这其中,最富裕的500人都拥有超过1亿美元以上的身家,总量则高达270亿美元。而金融资产(不含房地产及收藏品)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人群大约有30万人。
这么多高收入阶层会对艺术品市场形成怎样的影响呢?有资料统计,中国高收入阶层中有超过20%的人群有收藏艺术品的习惯,其中收藏品价值大约平均相当于其全部资产的5%。这意味着整个高收入阶层大约可以支付超过其财产1%的部分投入到艺术品收藏。假设全国个人储蓄总额16万亿元中有50%属于高收入阶层,则意味着每年至少有800亿元资金在理论上可以用于艺术品投资。而从目前艺术品市场吸纳的资金来看,已然在100亿~200亿元之间。由此可见,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还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