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讲话 2010-04-08 15:28:32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是中国博物馆建设的两个高峰,那么开始于新世纪的博物馆建设,可以算是第三个高峰……

  如果在短短3—5年内,打造拥有上百所博物馆的“博物馆之城”,在资金和时间的花费上,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即使博物馆建好了,也还有其他的支出,比如文物的征集。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该馆一年的文物征集费用是300万元,但一年下来,征集到的文物及艺术品不足20件。这对于一个硬件设施完备的博物馆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博物馆的公益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博物馆毕竟不是慈善事业,不能单方面依靠政府解决所有的开支需要。而且一个城市的财政用于支持博物馆的,终究很有限。第三次博物馆建设的高峰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民营博物馆增多,一些城市建设“博物馆之城”想必也得依赖民营博物馆的蓬勃发展。但现在的民营博物馆多数还处于自我谋生状态,还得依靠办各种商业、半商业展览勉强度日,并不具备博物馆应当具有的“公共性质”,离开展公共教育服务社会还有一段距离。

 

  对于博物馆建设,国家也一直在强调要拓宽投资渠道,要建立相关的资金,但这些制度的建设也不是一日可以解决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没有一部博物馆立法的条件下,何谈博物馆的大建设?

 

  量多质不高普遍存在

  建新馆更要用好旧馆

 

  中国的博物馆在短短30年的时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发展状况极不平衡。一些博物馆“名不副实”,用量多质不高来概括并不过分。事实上,目前不同城市的专题博物馆重复率非常高。许多城市都有茶、酒、中医、钱币、戏曲博物馆。与其各市争着做多,不如大家联合起来做大。曾有专家提出,博物馆的发展,可以做加法,也可以做减法。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莫不如此。所谓减法,就是实行必要的合并。比如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就合并为国家博物馆,吉林省的博物院也是由省博和省近现代史博物馆合并而成的。一个城市博物馆实力的强大与否,单看数量上的增长是不行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