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2010-04-09 10:22:34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家网 作者:游江 点击:
从先锋派的概念我们看到,一个术语或观念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 语境下,对于现实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影响。如果我们留心观察我们 当下的生活,我们也能发现很多词语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地 域的不同而发生着不同的改变。


  二、20世纪以来“avant-garde”一词在中国艺术领域的使用
  
  就“先锋”这个词语来说,长期以来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是存在 的,但是古代典籍中出现的“先锋”一词并不具有我们今天所探讨 的意义。这个概念究竟什么时候用于我国的文化领域,根据高名潞 的考证,直到20世纪30年代,“先锋”这个词才出现在我国的文化 领域中[11],如20世纪30年代上海左联的激进刊物之一就命名为《先 锋》。那时,还有一些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作家开始引用转译自俄语的“先锋”,用来指代中国当时具有革命性的无产阶级文学, 所以“先锋”一词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很早就出现了。而在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期间,许多与“先锋”有着相似内涵的词语常常被 广泛的运用着。
  
  1.关于“前卫”一词的使用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最基本的社会背景是社会革命和思想解 放,即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先锋艺术就始于这个 时期。实际上,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艺术家才开始比较全面地了解到西方的主流艺术,所以中国早期的先锋艺术是在接受了西方的主流艺术冲击之后,来搞自己的先锋艺术的。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外举办 的“星星”美展,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比较激进、非常具有 反叛精神的一次展览。这个时候虽然还没有人确切地用到“先锋”一 词,但艺术理论界因此而活跃起来。而80年代以后,“前卫”一词的 使用逐渐增多,不过最初它并不是用于阐释中国艺术,而是出现在一 些介绍西方艺术的文章中。如在肖勤的《浅论东方古代思想和欧美前 卫艺术观念之异同》[12]、金高的《纽约通讯》[13]等文章中都用到了 “前卫”一词。在《中国美术报》1988年5月30日的一期上,介绍了 一批在当时中国来说具有先锋理念的艺术家,文章虽然指出这个运动的地方性和不可类比性,但仍然给这个新组织冠以“前卫美术” 的头衔。[14]然而,这个词在新艺术不断出现的现实下,各种讨论中 并没有流行起来,甚至有些批评家和美术史家都避免使用“前卫” 这个称呼。值得一提的是,’85美术运动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具有重 要的意义和作用,“’85美术思潮”这样的提法自身就具有先锋的涵 义,所以1985年以后,美术界相对来说使用的比较多的是“新潮美 术”或“新思潮美术”这样的概念,当时’85美术运动与同时流行 的’85美术新潮、’85青年美术思潮、“前卫艺术”等术语具有相同 的含义。
  
  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一般被认 为 是 8 0 年 代 中 国 内 地 先 锋 艺 术 的 阶 段 性 总 结 。 当 时 的 批 评 家 们 在评价“中国现代艺术展”时,只有很少的人使用到“前卫”一 词。[15]栗宪庭指出展览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反对,但还是具有先 锋性的,而侯瀚如则直截了当地把展览称之为“前卫展”。还有一 点值得注意的是,主办方还为展览名称配有英文的注释,注释并不 是“China  Modern  Art Exhibition”而是“China /Avant-garde Exhibition”,“Avant-garde”一词的使用,一方面可能是一部 分中国学者志在向世界表明,中国的艺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则表明了在相关概念使用的另一个事实,那就是在80年代,一部分人还存在这样一种理解,那就是现代即是前卫,前卫 即是现代。[16]
  
  1989年以后,’85新潮的一些代表人物,纷纷放弃形而上的姿 态,不约而同地走上了波普的道路,而其中大多数是以诙谐的方 式去解构对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对象和政治事件,我们称其为“政治波普”。“政治波普”等艺术思潮的出现,标志了中国现代艺术 运动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在于艺术家从对西方现代思潮与艺术的 关注中,逐渐转向关注中国人生活的真实空间,这是中国现代艺术 走上自己道路的标志之一。而1989年之前相对来说对于“前卫” 一词的使用并没有流行起来,“新潮美术”一词的使用似乎仍然 更为流行,因为它较“前卫”来说更具有历史渊源性,“新潮”更 会让人想起一次世界大战末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接受西方和反传统的 “五四”运动时的“新思潮”。
  
  2.“前卫艺术”与“先锋艺术”
  
  20个世纪90年代以来,“前卫”一词的使用率比以往任何时候 都高,这不仅体现在一部分艺术批评文章中,还体现在大量的翻译 文章及著作中。如胡胜在《回到艺术——浅析中国前卫艺术》一文 中,通篇都用到“前卫”一词。[17]除了使用之外,当代的一些艺术 批评家还对“前卫”一词做了界定。如李小山在其书中对前卫一词 做以下的界定:“对于‘前卫’一词的理解,大概已经约定俗成,其要义无外乎不断地实验和探索,不断地破坏和创新,成为一种永 远刺激性的概念,对艺术产生推动作用。”[18]90年代以来在《美 术》、《中国美术报》、《美术思潮》、《江苏画刊》、《世界美 术》[19]等杂志中我们都可以经常看到“前卫”一词的使用。与此同 时,在我国艺术批评界出现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先锋”一词也开始 运用起来,我们看到是“中国当代先锋艺术” 、“90年代中国先锋艺术的拓展与困境” 、“中国前卫艺术的穷途末路”、“中国前卫艺术状况”……等“前卫”与“先锋”两种说法并存的局面。如陈 池瑜在一篇有关艺术与大众之间关系的探讨中,这样写道:“先锋 派艺术家们成为了现代意识的艺术实践者。由于他们以反叛传统和艺术创新为宗旨,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各种可能的实验与探讨”,他 们并不把大众是否接受放到考虑之内,“因而大众和前卫艺术就拉 开了距离。”[20]在黄河清发表于2001年的文章中,凡是出现“先 锋”一词的地方都用小括号在后面加上了“前卫”一词,如“西方现代艺术奉行先锋(前卫)逻辑,背后是西方现代性文化的‘进步 论’和‘新之崇拜’”。 [21]其实,单从翻译的角度上讲,法语 “avant-garde”或英语“vanguard”,在我国艺术领域有时被翻译 成“前卫”,有时被翻译成“先锋”,虽然在一些时期当我们在艺 术领域碰到“先锋”和“前卫”这两个词时,一定程度上是把它们当作等同的概念。但是就中文表述来说,“先锋”和“前卫”这个 两个词语本身还是有区别的。如朱青生认为,前卫艺术是法语‘Avant-garde’的误译,正确的 翻译应该是先锋派或先锋艺术……“前卫”是指球场 在锋线队员之后的中场护卫队员。先锋派艺术的特色 就是激进、探索、创新、实验,必须在问题前沿,在 矛盾冲突的锋线上。不是指具体的艺术家和风格,而 是指不断创新的艺术运动所承担的一种作用。但是, “前卫”这个误译已成为惯用术语,在当下的汉语 中,说某种艺术前卫,说某个人“很前卫”,就会被 理解为指其激进和具有实验性,用“先锋”来形容反 而让人不知所云了。[22]
  
  其实,在近两年出版的书籍和一些艺术评论文章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用“先锋” 译法代替“前卫”译法的做法。如2006年出版的鲁虹所著的《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一书中,在书中就采 用了“先锋”一词,并在文中明确地指出“先锋”和“前卫”这两 词都是从“avant-Garde”一词翻译过来,“先锋”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他认为“avant-Garde”这个概 念,不是界定在一个时间上的概念或某种艺术风格的代名词,而是 专指在特定阶段内,针对中国具体创作背景与艺术问题而出现的新艺术。“一般说来,在艺术领域,‘先锋艺术’总是用来特指在艺 术前言比较另类、比较边缘、比较激进的探索现象,并且包含了对 主流艺术的反叛。”[23]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