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始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就有络绎不绝的学生赶向了报告厅。昨天下午,第33届解放文化讲坛——“面向世界的陈逸飞”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召开。已故著名画家陈逸飞的生前好友余秋雨及英国玛勃洛画廊艺术评论家菲利普·怀特、西班牙著作人和音乐人协会亚太地区首席代表玛利亚·克鲁斯·阿伦孛博士做客讲坛,畅谈对陈逸飞生前提出的“大美术”、“大视觉”概念的理解。全国人大常委龚学平、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炜出席了本届文化讲坛。
本届文化讲坛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陈逸飞艺术基金主办,上海中润解放传媒有限公司、上海逸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余秋雨:他本该获得更多掌声
今年是陈逸飞辞世五周年,昨天首先登场的陈逸飞生前好友余秋雨一开口就笑请在座的师生“用轻松的态度面对这么一个世界级的画家”。余秋雨回忆起自己和陈逸飞交往的一些轶事,“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和陈逸飞先生长得非常像,像到我亲眼看到很多北大的学生围着他,拿我的《文化苦旅》叫他签字,他每一本都签了,而且用非常文雅的口气说‘我不是余秋雨,我是余秋雨的朋友’。”
余秋雨说,借用陈逸飞的作品《双桥》来说,陈逸飞本身就是双桥,他搭建了太多的桥,首先就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桥梁,尽管过去和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搭桥人,但在20世纪的后半叶,在这方面搭建得特别成功的一定能数得上陈逸飞。其中,陈逸飞画作的最大贡献就是告诉世界,“我的祖国是美丽的,尽管有很多的沧桑,但是美丽的。”在余秋雨看来,陈逸飞的作品远非表面那样平静,画中的一个早晨、一个傍晚、一个小山村或水乡小角落的风景,都具有很大的文化争辩性,西方世界接受了这样的画作,一座中西之间的文化和审美的桥梁就被搭建起来,“这个桥梁比绘画的实桥要宏大很多,大家从此知道了中国文化是什么。”
同时,余秋雨认为,陈逸飞搭建的“第二座桥”乃是“画内画外之桥”,“他冲破画框,搭建一个大美丽,搭建一个整体美学的桥梁。”余秋雨回忆说,陈逸飞最初想拍电影时曾受到同行们的劝阻,但他却不愿放弃。余秋雨不无感慨地表示,当时,陈逸飞向所有人瞒住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坚定地走向电影等不同的艺术领域,如今上海街道上一些特别漂亮的大雕塑,就是陈逸飞留下的,“他想把这座冲破画框的桥搭建得非常壮观,我们上海的市民真的要感谢这么一个艺术家。”
因此,余秋雨还呼吁公众应该对陈逸飞这样的艺术家给予“及时的掌声”,“不管是音乐家、指挥家、诗人,有一个新的艺术成果出现的时候,及时地给他欢呼,给他掌声,而不要眼睛老是看着说也说不上所谓小的传闻,艺术家的心是比较软弱的,所以保护艺术家,保护文化人是一座城市高贵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