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中午,高小华与夫人梁葵出现在成都蓝色空间画廊,展场柔和的灯光照在两人素色的外衣上,两人一直微笑着点头,透出温文尔雅的气质。十几位国外艺术爱好者拿着高小华的画册,排队等着签名。开幕式之后,二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梁葵从包里掏出几张照片:“我儿子高天艺,8个月,可爱吧?”一旁的高小华告诉记者:“‘天艺’就是天上的艺术品”,温馨的这一幕,让‘幸福’两字在记者的头脑中定格。而在近一小时的采访过程中,高小华却说出了让记者惊叹的话:“那段‘赶火车’的青春卖了363万……”“我是少年得志,晚年不得好活也!”高小华用舒缓的语调谈到了刷新中国油画拍卖价格的《赶火车》,15年的美国生活,回国5年的5场官司,他一直坚持的“手工劳作”之路……
2003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原四川画家、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高小华的油画作品《赶火车》拍出363万元天价,当场压倒徐悲鸿、齐白石、吴作人、李可染等名家的名作,成为全场最高价,并创下当时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价。
高小华说起这幅1982年的成名作,丝毫感觉不到他对自己这幅被誉为“现代中国的《清明上河图》”的画作的留恋。
“画《赶火车》是很早以前的事了,1955年我出生在南京,6岁随当军医的父母到重庆。文革开始,我随父亲到了上海农村。15岁,我到河南当兵,17岁到武汉军区政治部,22岁考入四川美院。赶火车贯穿了我的青春,每次赶火车的年龄、心境都不一样。我看着火车上的老人、小孩、男男女女,他们都朝同一个方向赶路,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单纯、很真实。这给了我创作上的冲动,于是成就了我的毕业作品《赶火车》。看到为《赶火车》采集的人物素描草图,我还能记起年轻时,在不同的火车站等待、捕捉的快乐感觉。”
2003年中国嘉德拍卖行致电高小华,希望将他的作品《赶火车》出售,高小华在考虑数日之后同意了。“虽然那段‘赶火车’的青春卖了363万,但我不能就枕着《赶火车》过日子。卖画是对我从前画作的肯定,也是一种完结过去的方式。”
高小华评估《赶火车》拍出的363万时,非常理智与平和:“如果我去想画的价值,就不可能有《为什么》,也不可能有《赶火车》。其实,每一个画家在创作一幅作品的当时,或许有某种感觉可以感知到作品的价值,但绝对不可能是完全准确的。”
高小华把《赶火车》363万元的价值构成解读为三个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