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作品本身的质量,比如画作的完整性,全面性。“当时,《赶火车》在中国嘉德拍卖行拍卖,除油画(1.4m×4.5m)外,包括24张素描手稿,3张草图,其中素描手稿上,记录了比如‘郑州火车站’、‘昆明火车站’等写生的地点及日期,可以清晰地看到画家创作的过程,作品的规模就已经让藏家动心了。
第二方面是艺术家或艺术品在美术界的影响。作品的艺术价值或者说艺术地位,在价值评估中占很重要的部分。“《赶火车》在全国美展展出时,美术界的批评家、评论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被誉为‘中国油画的《清明上河图》’;1999年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授予《赶火车》‘20世纪艺术贡献奖’,这些都是这幅作品价值构成的一部分。”
第三方面是时间、空间、机遇等等。“我、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等都是四川美院恢复高考第一年的学生。我们这批77级油画系学生作为四川画派的主力军,在中国油画史短短的几十年间,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四川画派开创了中国油画‘伤痕美术’的先河,也让《赶火车》在画坛上有了相当的历史地位。《赶火车》‘热’了20多年,有了时间的考验,它可以也必然可以拍出363万元的价格。”
之一:大型艺术景观《红岩启示录》面向大众开放的前两天,高小华被他昔日四川美术学院的两名同事告上法庭,称高小华借助他们的作品抬高身价,利用《红岩启示录》油画工程总负责人的身份便利,剥夺了他们的作品署名权和发表权。原告向法院提起了3场诉讼,整个案件历时两年。最后,高小华胜诉。
之二:2003年底,5家单位竞标三峡博物馆《重庆大轰炸》半景画。12月第一轮开标后,高小华的合作方重庆市美术公司等3家公司入围,而陈可之的合作方湖北鼎元公司则被淘汰。此后,陈可之加入到入围的沈阳鲁美公司,以完全不同于自己首轮竞标的作品参与了第二轮竞标。2004年9月,高小华和雷著华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陈可之的第二轮竞标作品《重庆大轰炸》抄袭。高小华向法院提起了两次诉讼,目前案件还未最终了结。
1985年,22岁的高小华怀揣着对油画艺术的向往与憧憬到美国留学。在美国的15年,他重新定位了未来的道路———大艺术之路。2000年,他应重庆大学人文学院邀请回国,任重庆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这位美籍华人回国后的5年里,成功竞标大型艺术景观工程《红岩启示录》、中国三峡博物馆大型半景油画《重庆大轰炸》。
高小华在国外的15年,发现纪念馆能在精神上带给民众很多东西,“而我希望能带给民众我感知到的中国历史”。回国前他就准备好了,“因为我知道回国后要走大艺术的道路,绝对是艰辛的。这5年是我学习的过程,在5年时间里我做了两件很有价值的事情,有很多负面的影响是很正常的”。说到这里,他有些无奈:“《红岩启示录》快做完时,我被人告,整个过程真的是一种纠缠。而画《重庆大轰炸》时,我告别人,两场诉讼。这5场官司,让我心里说不出有多难受,不知道以后还有多少像这样累‘心’的事,看来真是晚年不得好活了。”
而这句“晚年不得好活”则来自于他与艺术家陈丹青的这段对话———
高小华:陈丹青,我跟你一样,很小就出名了,属于少年得志,晚年不得好死!
陈丹青:不是不得好死,是不得好活也。
高小华:有道理,不得好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