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坚定的方向
川美里曾流行一个笑话,说是以前,家长们都对孩子说:“成绩这么差,你只有考川美了!”《赶火车》拍出天价后,家长们都对孩子说:“好好学,考川美!”作为中国21世纪身价最高的当代艺术家之一,高小华在艺术上还追求什么?
记者:简要地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艺术道路吧?怎么开始的?
高小华:实质性起点,是我15岁到河南当兵。那时的原动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改变生存境遇。当年忽至北方,很不适应,冰天雪地也得出操,吃许多皮肉之苦,于是就很羡慕那些宣传干事,不用受冻,只画画、办板报、写文章。后来一老三届发现了我笔记本上涂画的小人,于是便拉我做起了宣传工作,我就这么一脚踏进了天堂。随后我的作品就屡次参加全军画展并获奖。高考恢复后,我考取川美油画系,这期间创作的《为什么》《赶火车》等奠定了我在美术界的地位。1984年我调入了我们的“皇家美术学院”中美,2年后我去了美国,做艺术创作和教学。
记者:回国前,你已属中国油画界殿堂级艺术家了,完全可以沿着老路做下去,为什么要走出个人画室回国来做这种劳力劳神的公共艺术?
高小华:艺术上的追求吧。艺术家分许多种,我就是属于对历史政治充满热情的画家,我起步之初的《为什么》《赶火车》都是“野心勃勃”,关注中国社会、中国人的命运。在美国后期,我更是坚定了回国走大艺术的道路。比如做纪念馆,我就觉得很有价值,著名的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庭教堂,就不仅展现了艺术家的才能,也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同时还满足了人民的需要,那是不朽的。我现在还记得创作《红岩启示录》的那段日子,初接到项目时几天几夜的兴奋不眠,具体构思时每日像鸟一样在头脑中的红岩博物馆整个二层毛坯楼里飞翔,太美妙了!
记者:从资料上看,做这种大型艺术工程,仅就你的报酬而言,性价比是很低的,是吗?
高小华:和付出的艰辛劳动相比——举个例吧,要把握全局关系,坐着无法画,所以我和雷老师每天在画布前一站大都是8-10个小时,薪酬的确很微薄,就这个大轰炸的半景画画下来,我的所得可以说还不及我一幅小张画拍出的零头。
记者:提到你,人们很难不联想到《赶火车》创下的天文数字,对学美术的学生,在处理金钱和艺术的关系上,你有什么建议?
高小华:如果你真正热爱艺术,就不要过多考虑金钱。拿《赶火车》来说,我当年若有一丝杂念,就不会在毕业作品上自找麻烦地画这种大画,会考虑短平快,那么《赶火车》也不会成文献级作品,也不会有今天的天价了。所以,我的经验是,做艺术越不在乎成果就越有成果,艺术上万不可投机。一个艺术家,做好艺术才是正道。
【编辑: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