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同强 2010-04-28 09:47:47 来源:雅昌艺术网 点击:
语言是人们最核心本能的沟通方式。所谓摄影语言问题,我觉得就是感知镜头能够看见的事物与能够表现出的事物之间的独特轨迹,这其实是摄影存活的基础和方式。

摄影评论家 姜纬

 

  让我们还是回到2009年12月6日的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研讨会现场,我在发言中引用了金奖得主、美国摄影师利奥·罗宾芬的话,这是他在之前一天新书发布演讲时谈及的对摄影、对事件的看法。

 

  利奥·罗宾芬这本Steidl出版的图文并茂的新书名为Wounded Cities(伤城)。它缘起于2001年的9·11事件,他们家在那年九月初刚搬入曼哈顿一所公寓的顶楼,从窗口就能看见世贸双子大厦。事件发生时,利奥·罗宾芬身边就有照相机,但是他没有赶去拍照片。跑过两条街,就是烟尘弥漫的现场,但罗宾芬觉得如果去拍了,并不能承载他当时的感受和体验。有无数的照相机镜头会拍下无数的现场照片,这些照片可以告诉我们一个遭受袭击的地方看起来怎样,但我们已经看过很多遭受袭击的场面了,我们看过太多照片是关于这样的。罗宾芬不会去拍这样的照片,但他也没有对此经验无动于衷,他需要追踪的是背后的东西,那些不同寻常之处。其最不同寻常之处并不在于物理意义上的破坏,对他来说,在于对幸存者心灵所造成的伤害,这更加恒久。所以,罗宾芬一年以后才开始“伤城”这个摄影项目,从美国到欧洲、亚洲、非洲以及美洲其他城市,一些有过被摧毁经历、有着伤心历史的城市,他关注这些地方人们的神情。

 

  利奥·罗宾芬认为,如果我们是在做摄影的事情,那么照片的魅力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照片的魅力,就是指照片独特的语言叙述和修辞方式。奥古斯特·桑德的德国人肖像,其时代背景是一战以后,德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转型动荡时期,他要为日尔曼民族拍摄在这个时代的众生相。但是这些肖像之所以能吸引今天的我们还在反复观赏,时代背景已经不重要了,人物背景也不重要了,首先是这些照片本身所具有的语言形式魅力深深打动了我们。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少,比如庄学本的作品。关于这个,我想已经有很多的论述了,这里就不再多写了。而罗宾芬举出桑德的例子,就是想证明一个很浅显、但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的道理:杰出的照片绝不是一时之需。

 

  今天的我们在观赏奥古斯特·桑德的照片时,谁还会去详细分析钻研当年德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社会态势?只有被这些照片深深吸引以后,我们中间的一些人,才可能会有兴趣进一步去了解这些照片的拍摄背景。当时间如水流逝,当年那些壮怀激烈、扣人心弦、匪夷所思或者是令人满腔怒火、痛苦不堪、悲伤不已的事件,都会慢慢退去,都不再让我们真正感同身受,我们只会、也只能说:哦,当时是这样的啊;或者说:怎么会是这样的呢?仅此而已了。那么,剩下的有什么?

 

  剩下的应该是转化了的情绪和感受,不再那么强烈刺目,但可能更久远、更微妙、更难以捉摸,这样的情绪和感受需要依靠照片本身的魅力来呈现。如果照片缺乏足够的魅力,那么,照片大费周章所想要传递、所想要保存的信息,将会随着时间而退去。比如,我们还能对明末清初或清末民初那时波澜壮阔的家国形势、社会环境感同身受吗?我们不能,无论怎样都不能了,因为事过境迁了。时间是残酷的。摄影如果只是单纯、匆忙而粗糙的记录,甚至是意见的发泄平台,这样的摄影注定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这样产生出来的照片,当然也可以作为一种文档而存在,就像许多在我们眼前一晃而过的照片一样,除非我们是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就绝大多数人来讲,不会有再三观看的意愿。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