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同强 2010-04-29 02:34:5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99匡时会客厅第2期节目于2010年4月27日下午2点举行,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凤海和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鉴定专家杨丹霞针对“拍场真伪辨析与赝品成交疑云”这个主题,对拍场中伪作泛滥内幕及艺术品鉴定等展开深入讨论。

       在近日的春拍市场上,齐白石一幅罕见的以虎为题材的画作最终以2800万落锤,但此前国内美术刊物《美术报》和部分艺术评论人对此幅画作的真伪提出了质疑,有观点认为并非齐白石真迹。在艺术市场中对于此类真伪辩论的情景经常出现,而艺术作伪也是我们市场上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凤海和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鉴定专家杨丹霞针对“雾里看花:拍场真伪辨析与赝品成交疑云”这个主题,对拍场中伪作泛滥内幕及艺术品鉴定等展开深入讨论。

 


   99艺术网: 随着我们艺术市场的发展,艺术品伪作越来越多地出现艺术品市场里,艺术品伪作泛滥和艺术品市场之间有什么互动关系?

 


    
    王凤海:这个话题在当下很时髦,但我又给了它一个词叫做很泛滥。艺术品本身跟我们的吃、穿、用这些生活消费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消费品,但是从本质上说是满足人们一种审美、装饰、美化等等功能,而不是吃、穿、用的功能。所以在市场上说作假泛滥等等,这个词用得并不是非常恰当。艺术品有一个学习、传承的自古至今的成份在里边,很多艺术家都是模仿先人一步、一步做起来的,所以单纯地把艺术品模仿、传承、学习、丰富自己的技法一概地都说成是作假,有一点不是很恰当。但是不排除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出于某种目的而作伪现象。

 


    
    杨丹霞:作为中国书画而言,从中国书画开始进入市场时作假情况就存在,所以实际上中国书画的作假从南北朝就开始了。这还不是刚才像王先生说的是出于模仿、学习、传承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不是说因为我们国内有了拍卖公司、有了拍卖的市场后作假现象才出现,而是从南北朝到现在,作假只不过是由以前比较隐蔽、不引人注目变成了像现在这样进入了公众视野。书画收藏跟其它门类艺术品收藏不太一样,书画在各艺术门类当中有它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书画是真正的艺术品。而家具、瓷器、玉器、紫砂按严格的分类来说是工艺美术品。因为造假自古以来就有,所以没有必要执拗于假艺术品跟艺术市场的关系。市场开放了十几年各个门类都有作假情况存在,六几年、七几年假作品是以另外的形式来传播、流通的。现在信息流通很广、媒体参与较多,所以给大家一种现在假货很多的感觉。    

 


   王凤海:这个问题我再补充一下,我刚才说有那个成份,但是也不否认作假。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说过中国拍卖业或者是拍卖企业是靠着卖假画、假拍、卖假的话,但从1992年北京国际拍卖会开始到现在十七年了走得很好,我仍然觉得作假毕竟是极个别的现象,而不是拍场的主流。    

 


    99艺术网:由于艺术品市场的开放性,艺术品作假在市场上难以杜绝。那我们如何有效地去避免呢?


    
    杨丹霞: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儿难回答。我们如何杜绝它,这个“我们”指的是谁?是指拍卖行,还是指买家呢?还是指其他人?只要买卖存在,造假确实不可避免,但是不可避免并不意味着说没有办法。同样对待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因为不同的工作性质和不同的需求。就拍卖行而言,国内最早成立的拍卖行是1992、1993年,走到今天才十几年,拍卖的从业人员有一些很好的专家,也有一些进入这个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他在征集作品或是跟藏家进行交流、选择拍品的时候,在这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包括他的学识、修养各个方面,究竟能有多少时间允许他去深入地研究和仔细地判断,这都是一个疑问。另一方面,通过拍卖行来实现的买卖交易,如果一个假货成交了,这个板子要打也先要打到买家的屁股上,而不是去打别人,为什么?书画消费是所有艺术品交易中最高端的东西,要玩这个高端的消费也得是高端的人才行。一个完善的、有序的、健康的市场,不是要把某一项很繁重的责任很严酷的都要划定给某一类人,划定给拍卖行,划定给某几个专家,或者说划定给某几个买家,这个有失偏颇。但是我们把话说得这么狠主要为了提醒那些刚刚入行的有志于成为收藏家的人。作为收藏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所以不论拍卖行还是买家,如果大家都能够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去努力,市场还是慢慢地在步入正规。

 


    
    王凤海:我非常同意杨老师的观点,艺术品本身是一种高端的消费品,用白话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艺术品本身之所以现在人们议论这么多,跟它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艺术品本身的真伪问题,目前来说我们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即便国家现在制定了一个标准、指定了一个机构,真伪鉴定也只是法律意义上的,而不见得是客观事实。艺术品的鉴定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倾向于杨老师这样的专家,主要靠目鉴。据我所知自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鉴定专家敢说自己目鉴百分之百正确,那么专家目鉴显然很可能有不见得看得准的时候。第二是文献佐证,但文献佐证也不是完全百分之百靠谱。第三靠仪器,但科学仪器的辨伪仍然不能解决艺术品的真伪问题,它就是由艺术品本身的特点而定,这也正是收藏艺术品的兴趣所在。但既然要进入这个领域,建议首先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拍卖法》、《拍卖管理办法》、《拍卖监督管理办法》等。第二,建议客观地学一些艺术品方面的知识,多请教一些老的专家,多做一些研究。进入拍卖领域的竞买人很多并不是收藏家,而收藏家应该是我们的主流。现在很多人想投资艺术品,有的人还想做投机,恨不得上午买了,下午就卖出去,还能赚一笔钱。所以我总结两个字叫做“浮躁”。

 


    由于这种浮躁的心理导致自己盲目地进入是错误的,预防浮躁首先心态一定要平和。实际上我们在制定《拍卖法》的时候是给了竞买人救急手段的,在拍卖日举办七日前要发公告,这就给了竞买人一个广泛的信息披露的机会。同时还规定必须有两天以上的展示,这就给了竞买人一个近距离亲自接触这些拍品,或者请其他专家帮助他接触拍品的机会。瑕疵不担保只是拍卖公司有义务向竞买人说清楚拍品的状况或做一个免责声明,既不保证这件拍品的真伪或者它的瑕疵。在这种情况下拍卖人就可以依法解除交易。如果竞买人都知道这些法律程序,在买的时候可能会更慎重、更客观。

 


    
    99艺术网:国际惯例中规定拍卖行不对拍品的真伪问题负责,这个会不会伤害到我们收藏者的利益?

 


    
    王凤海:我们所说的利益,权利和义务都应该是对等的。拍卖在我们国家是三方当事人,跟国外也不完全一样。在国外的拍卖企业里,既可以公开拍卖又可以买断经营。1996年我曾经在英国的苏富比、佳士得学习,他们可以买断经营,同时在场上拍不出价的拍品还可以洽谈交易,纽约佳士得就有一个硬硬地翻译过来叫私秘洽谈室。假如拍品保留价是一百万,举到了九十万再没人买就要流拍,但是有两个救急手段,一个是拍卖师可以出价,或跟出到九十万的人谈。而我们国家是不允许的,国家法律规定拍卖人不能在自己的拍卖会中自己买东西,同时拍卖人也不能去搞变卖交谈交易。所以我们国家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像嘉德、瀚海、中贸、匡时、永乐等做得还是非常规范的。

 


    
    杨丹霞:我认为刚才王先生说的藏家、拍卖中介、买家都应该心态平和,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就目前来说这几乎是近期之内一个不可实现的理想。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从我们国内拍卖市场上看不但感受不到任何危机的影子,只能感受两个字就是“疯狂”,我觉得这个疯狂不是一年、两年,三年五载能过去的。疯狂背后的因素我觉得还是赚钱效应闹的。所以在这种效应底下出现这种疯狂也很正常,而且我觉得这种疯狂还能延续一段时间。原来我在清华讲课的时候就打了一个比方,跟很多总裁班的老总讲艺术品投资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你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你永远走不到别人前面去。实际上中国古代书画,为什么刚才王老师说要以平和的心态?古人玩书画、玩其它的铜器、玉器、要像今天这样的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窗明几净的书斋里面,几个三五知己凑在一起把自己的宝贝拿出来,净手焚香、怀着感恩、恭敬的心,对待文化艺术。不是说现在恨不得春拍买了,秋拍再换一家,再去变现,不是这样的。所以整个现在不是说拍卖行业浮躁或者是说买家浮躁,整体我们现在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为什么说平和也好,有序的发展也好,不是说要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个缓慢的,慢慢渐进的一个过程。作为现在的买家要慢慢地去涵养自己在人文、在艺术、在各个方面的修养,真正懂得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和当时古人的心境。你看到一件作品首先不是看到它的钱,而是要对它产生共鸣,再花钱去买它研究它,这样是一个最佳的状态。所以我们所期望的是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寄希望于未来。

 

【相关新闻】

 

【视频】解密拍假泛滥内幕 “99匡时会客厅”第2期圆满结束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