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林德艺术展开幕的观众 2010-04-29 02:34:5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99匡时会客厅第2期节目于2010年4月27日下午2点举行,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凤海和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鉴定专家杨丹霞针对“拍场真伪辨析与赝品成交疑云”这个主题,对拍场中伪作泛滥内幕及艺术品鉴定等展开深入讨论。


        
    99艺术网:心态平和,按照自己喜好、趣味去收藏,也是专家给我们收藏者的一个建议。刚才说到我们的艺术品鉴定问题,现在我们专家在鉴定中国书画时主要依靠个人经验还是科学技术?

 


    
    杨丹霞:目前还是目鉴这一种途径,曾经也有某大学的一些研究人员要搞一个课题,弄一个仪器来代替人的眼睛,但是目前为止弄了这么长时间,也有不止一拨人在弄,但是能够运用到实践当中或者取得大家认可的还没有。所以中国书画基本上还是依靠人的眼睛,就是我们所说的目鉴。实际上目鉴往往有的时候比机器要灵,因为假的作品是随时随地会有变化的。书画的唯一性使其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品,唯一性就决定了这个画家倾注在这件作品上的功底,这就需要从事鉴定、研究的人要对书画家整个艺术经历、笔墨特点、款题特点、用印习惯,包括当时的纸张材料等等一切都要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所以我们说目鉴有主观性,任何鉴定家、专家如果说从来没有看错过,这样的人不存在。大家都是在从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总结当中慢慢成长的,如果有人说没犯过错误,那肯定是伪专家。

 


        
    王凤海:我同意杨老师的观点,艺术品鉴定有三种办法:专家目鉴、文献佐证、仪器辨伪。尤其在书画鉴定上专家目鉴很大成份上是靠感觉,拿到手以后第一感觉真假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这个仪器是做不到的。不光是我们国家,在世界各国专家都很值钱就是因为经验本身是不能替代的。

 


        
    99艺术网:现在主要是依靠专家的目鉴,可能有的专家观点会不同,如何处理专家莫衷一是的局面?


    
    杨丹霞:专家也不是莫衷一是,像八十年代初我刚工作的时候,那个时候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就是那些老爷子们六七个凑在一起,把全国各地博物馆的书画都要过一遍。那时我就负责开卷,对面坐着很多老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我把作品一打开,这些老先生们都不用对眼色,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那么目鉴是怎么来的?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看作品材质,材质是有年份的。比如王羲之、王献之近代的纸,它的高度那是历史有记载的大概是26公分上下;隋唐时期的纸27、28公分到30公分,材质它是有时代性的。装裱的时代,一个朝代跟一个朝代装裱不一样,装裱还有地域差异,北京叫京裱,南方叫苏裱。包括用料的颜色、装裱的形式、糨糊的稀稠程度、糨糊里边的成份都有不同。

 


       第二,看画面本身,画的山水也好,人物也好,历史故事也好,它也是有年代的。从这些图像当中反映出的时代性是可以供我们判断的。书法也有避讳字,历朝历代皇帝直系亲属的名字都要被避讳,不能随便使,这字也是有时代的。还有比如说画一个什么画的时候,说唐人诗意,说是一个元代的画,那就不可能。因为元代的文人不画唐人诗意,这个画唐人诗意画个图,好比说杜甫写一首诗,就这个诗的意思画一个山水,那这个要到明代以后才出现,就是这种题材,诸如此类这是第二类。

 


      第三,看一个画家早、中、晚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或者说整个这一个时代的变化,个人风格、时代风格,这是第三个依据。

 


       第四,作品所承载的作者其它的内容,除了图像或者是文字本身,比如款、印。根据艺术发展的历程早年的款跟晚年的款是不一样的,要把画家的款题和印章使用的规律把握好。

 


        第五,考证作品流传过程的真实性。    

 


        但除了目鉴之外,我们还要回去做案头功课,将目鉴和考证相结合,基本上就能做出一个肯定或者是否定的结论。用文献要相互结合,不可偏废。

 

 

【相关新闻】

 

【视频】解密拍假泛滥内幕 “99匡时会客厅”第2期圆满结束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