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全新中山装,吕澎在现场接受采访。
改造历史展显然也打有吕澎的深刻烙印,这位四川人一直伴随着不断的争议,他的艺术史书写,被认为是在获取“历史的利益”,而在由他主持的青城山美术馆群,也有人批评就是一个文化地产项目。
“我非常佩服他的运作能力”,青年批评家鲍栋说。
出生于1956年的重庆的吕澎,在四川师范学院读的是政治教育系,在85美术新潮时期,他的工作是《戏剧与电影》杂志社的一名编辑。吕澎第一个最具知名度的展览,是1992年在广州举行的广州双年展,吕澎出任艺术支持。
吕澎的好友肖全在他的《我们这一代》中,曾记录了当时的吕澎,那时,39岁的吕澎对自己的生意充满信心,“他习惯性地握紧拳头,在空中用力地晃动着:明年你,最多再坚持到明年,我的公司就全面展开了,我就可以飞起来了”。当时,肖全就感叹吕澎是一个财大气粗的人,并相信一个人要变,变成什么样,在相当程度上,是要看这个人腰杆上有多少钱。
在改造历史的展览现场,肖全依然像18年那样到处晃动,“吕澎干活了,我当然要来帮忙”,肖全说。
曾经担任过《艺术·市场》主编的吕澎,一直是艺术走向市场的积极鼓动者,他认为,当艺术家有了大量的展览机会,当艺术家不断获得这里或者那里国内或者国外的荣誉与奖项,那么,曾经千万个美术工作者追求的展览和奖项就变得丝毫也不重要了,这是今天美协的展览仅仅对体制内的艺术家有吸引力的原因。
“对于那些冲杀在市场经济领域里,而没有任何机构给予保障的艺术家,市场本身就是支持,就是条件,甚至就是展览,就是荣誉。事实上,市场是真正的时代竞技场,所有真正的艺术家,自信的艺术家,纯粹的艺术家,几乎只能在市场中去寻找。”他始终相信这一点,不相信没有利益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