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鲁本斯和布鲁盖尔(子)联合绘制得《潘和西琳克丝》
1904年,法国金融商André Level,劝服周围12个投资商,每人投入220法郎,开创了“熊皮俱乐部”。这群人便是最早尝试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吃螃蟹的人”,他们吃的螃蟹叫“投资现代艺术”。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熊皮俱乐部”共购买了一百件油画和素描,其中不乏毕加索、马蒂斯等名家作品。1914年,“熊皮俱乐部”通过一场大型的拍卖售出了所有藏品。拍卖结果甚至出乎他们的预期:一些油画作品的价格涨了十倍,而最后的收益是成本的四倍,除去交易费用,年收益率达到20%。“熊皮俱乐部”是艺术投资基金的始作俑者,百年后的艺术市场中终于轰轰烈烈地谈论起这个话题。
艺术和投资的关系向来是微妙而暧昧的。一般来讲,艺术和收藏的关系是最紧密和健康的。收藏家掷重金购买艺术品为的是收获乐趣、品位、尊严和威望。但梅摩艺术指数发现,长期来看艺术品投资与股票的收益相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收藏的同时也享受着艺术投资的乐趣。而“艺术投资基金”更“极端”地将艺术作为一种资产配置的途径,相当于房地产、股票或黄金。但仅仅就这么简单吗?
艺术投资基金目前在中国呈现出星星之火的态势,于是我们便萌生出许多疑问:艺术真的是一项好的投资渠道吗?艺术投资基金具体到操作层面究竟是什么面目?艺术投资基金对艺术本身和艺术市场的发展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到底怎样的艺术投资基金运作才是健康和良性的?艺术投资基金在中国将会有怎样的未来?未来被看好的艺术投资版块有哪些?种种疑虑便是我们着手此次专题的出发点。
本专题分上下篇,上篇以艺术投资基金研究者的文章为主,阐释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发展艺术投资基金的必要性;以及以艺术投资基金迄今为止材料最丰富的成功案例——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为剖析对象,揭开艺术投资基金所涉及的细节操作的面纱,包括基金架构、投资策略、专家背景、投资风险和年限等等。下篇则是本刊记者对现今国内的艺术投资基金经理们的采访调研,共同来探讨以上提及的种种疑惑,了解身处艺术投资基金第一线的操盘手们的独到见解。通过理论分析加调研的方式试图建立艺术投资基金在中国发展的完美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