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宇荣获最佳艺术家奖 2010-05-26 13:30:21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孙士娴 点击:
本文是对当前比较活跃的13位年轻艺术家的“调查”式访谈。访谈主题涉及到这些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生活中都关心什么?他们如何看待当下?


  问题:你的作品是不是因为你的成长历程和生活体验的不同而发生着改变?
  
  陈可:是啊,作品像成长的记录器,真实地记录下一个人生命的状态,这也是艺术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吧。
  
  韩娅娟:当然会,生活经历的改变最先会影响到我的思维,然后反映到创作中。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黄彦:肯定会跟成长历程和生活体验的变化有关系,但大的变化需要生命的坎坷和转变。
  
  李晖:我认为一定是的,但不一定很表象。
  
  李继开:这是自然而然的,作品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刘韧:是的。我用影像来记录着自己的内心,用相纸承载着人物的性格。我并不是在拍摄具体的什么东西,而是在抒发某种情绪。作品是我描述生命感受抒发情感的方式。做艺术创作近5年的时间了,我从一个懵懂少年渐入而立之年。这些作品在我成长过程中占据了太多重要位置。每每看自己这些作品,我都可以回忆起生命中那些精彩或不精彩,但在生命中值得纪念的瞬间。
  
  穆磊:做作品是一个有感而发的过程,成长的过程是阅历积累的过程,对事物也会有不一样的视角,对外部环境,社会环境的体验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赖圣予:是的,内容和题材会有所变化,但风格和气质是天生无法改变的。
  
  杨晓钢:这一点毋庸置疑,我的作品不仅是记录着个人的的成长体验,更关注着整个时代的变迁,因为个体与时代是无法分开来看的,目前的中国处在一个高速的发展期,转型期的变化是十分丰富和多元的,我的作品也正是在表现这种丰富性。
  
  屠宏涛:是的,这样我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但每个人都有体验,每个人也都在成长,如何对待体验,处理体验比较重要.我现在的理解是尽量的把握一个原则,做具体的事情,那样的体验比较实在.
  
  Unmask:我想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应该适用于多数的创作者。我们的成长经历本身就是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作品上的变化直接体现着我们思维方式的演变以及针对性的转移。
  
  杨纳:当然,我的作品从短时间看,可以非常的灵活和情绪化,比如天气季节心情会对画面色彩产生即时影响,从过程看,我的创作元素和我从小的喜好,生长的环境,接触的文化,以及和我是个逆反心理强的女艺术家有关。
  
  叶楠:表面看没有,我的作品的改变都是由于我的研究方向的转化和成熟带来改变,由于我所读的书和政治觉悟而改变。而内核上斟酌,应该是在智性上由于年龄的改变不断延展和成熟,所谓慧命相续吧,心智的改变,对一切的态度和处理都有着旁观者才能看清的细微变化。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好像其实每个人都一样吧,不可能有人心智上变化了,而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不变,这些都必然对作品的处理产生变化。或者说我们总是会变化,而你只是由于变化,去寻找原因,其中有一个铁一样的原因就是生活经历变化了?
  
  问题:你觉的什么样的人能理解你的作品?
  
  陈可:同龄人,不带偏见的人。
  
  韩娅娟:每个人从我作品中获得的信息都不一样,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我的作品,所以很难归纳出一个特定人群。
  
  黄彦:没考虑过。
  
  李晖: 我觉得我的作品和观众之间没有什么障碍。
  
  李继开:就象人与人的交流一样,了解得越多,也许会更亲近,也可能会因此而疏远。所以我无法判断什么样的人能理解我的作品。
  
  刘韧: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心灵纯净,情感丰富,拥有浪漫的情怀,阳春白雪,追求完美,热爱自由,并愿意相信世间存在着美好情感的精英人群。
  
  穆磊:大人和孩童对作品的理解不同,不同社会角色的理解也不同,每个答案和作者做作品的初衷不会一致,但这也是当代艺术有趣的地方,这是一个和观众或者是和社会对话的过程,在过程中去探究,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赖圣予:高山流水的知音,有艺术气质和思想的人,特立独行的人,高贵的人,卑贱的人,你可以的。
  
  杨晓钢 :善于思考的人我相信都能读懂我们的作品。
  
  屠宏涛:和我同样困惑的人,比我高级的人能理解我的作品.
  
  Unmask:就我们的创作方式而言,作品与观众不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作品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向观众传递我们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更象是一个个不同的公式,我们试图用这种公式与观众进行思维上的互动,而不是强调叙述和表达,因此也就不需要结论。
  
  杨纳:只要看过我的画,产生过想法的观众都算能理解我作品,每个人的经历大相径庭,来自不同的背景,所以他们看到作品产生的联想勾起的回忆可能完全不同,我希望能做到的是尽量抒发感情,在画面上给出情绪和气氛或者一定的情节去调动观众的想象和经验,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在意画微妙的表情。
  
  叶楠:作品都是以人性为前导,都是人做的,所谓人性,就是可以用我的“性”,去推知别人的“性”,否则一切交流都是唯我论的,所以作品必然能被每一个人感觉(不需要理解)去引发每一个观者各自的思考和感受。
  
  很多时候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很多事情没法在一个层面通达,总是有理想的观众,目前也许最理想的观众是科幻小说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