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力:中国市场不会重蹈日本覆辙 2010-06-04 16:20:58 来源:《北京商报》 点击: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日本经济的迅猛提升,日本收藏家对于西方艺术品的购买力,已经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日本经济的迅猛提升,日本收藏家对于西方艺术品的购买力,已经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梵高、毕加索、塞尚等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被疯狂抢购,并不断创造出价格神话,一个巨大的艺术品“泡沫”随之产生。进入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导致艺术品“泡沫”破裂,很多收藏家损失惨重。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泡沫”,似乎反映出一些当年日本“泡沫”的影子,不免让人感到担忧。对此,策展人、批评家、Boers-Li画廊负责人皮力对记者表示,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形成已久,作品收藏范围更加广泛,并不会出现当时日本市场所出现的现象。同时,在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挤”泡沫的过程中,收藏家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皮力

 

  记者:您作为Boers-Li画廊负责人,又是策展人,您认为在策划展览时,策展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策展意图选择艺术家和作品,还是根据作品挑选艺术家?

  皮力:在策划展览时,策展人与画廊的区别很大,策展人是为公众服务,而画廊则会呈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同时,画廊策划展览的目的,是让公众喜欢所展出的作品,不需要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而为公众服务的展览,策展人要让公众通过作品进行思考。策展人与画廊对于展览的预期是有区别的,因此展览内容以及选择的艺术家标准也不同。

 

  记者: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走过30年的发展之路。目前,各种回顾性展览的数量逐渐增多,近期举办的“改造历史 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大型艺术展,更是以1800万元的高投入将此类活动推向新的高度。您如何看待回顾展、文献展这种展览形式?

  皮力:历史价值很难表述,例如从19世纪开始,我们一直认为伦勃朗是荷兰最重要的艺术家,但是到上世纪末,荷兰艺术家维米尔开始被人们所提及。近几年,维米尔已经超越了伦勃朗的影响力,但是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并不知道维米尔是谁,他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其作品的重要性是在日后的研究中慢慢被发现的。其实,我们对历史的阅读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因此,我认为,目前开始回顾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发展是一件好事,大家开始理性地思考过去、现在发生的事情,以及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大家应该保持放松的心态,不论是策展人策划回顾展的目的,还是在评论这些展览时,不要期望于一个展览能够形成历史性的评价,我们只是在做一些局部的历史性工作。

  此外,在回顾展所呈现的内容中,应该有大量的艺术积累,以及对艺术家个案、群体的研究等。研究得越充分,展览越能带来好的效果,艺术研究与回顾性展览是相辅相成的。

 

  记者:您曾经为很多重要展览担任过策展工作,近期您在策展思路上有哪些变化?

  皮力:目前,我非常关注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的关系;当代艺术与公众的关系一直都很复杂。从本质上讲,在当代艺术中,谈到“前卫”、“先锋”这两个词时,通常包含两个意思:第一,在形式上“前卫”和“先锋”产生了许多与我们日常生活不同的元素;第二,在观念上,艺术的“前卫”性和“先锋”性体现得更为激进。但是,艺术不能脱离社会和生活独立存在,要从生活中获取艺术语言,同时艺术还要通过收藏、交易等经济方式获得支持。我认为,所有策展人都应该有公众观念,画廊为收藏家服务,同时收藏家也属于公众,只有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艺术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缺乏公众关注和支持的艺术,是没有意义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