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年4月29日
地点:“艺术国际”网站
参加人:吴鸿、杨志超、易鹤达
吴鸿:首先我谈一下这个展览的背景。这个展览是杭春晓组织,名为“青年批评家提名展”,实际上,按照这个特定的年龄的界限,我实际上已经不能属于这个范畴里面了。但是春晓力邀我参与这个展览,也就不好推脱。那么,在“青年”和“批评家”的这两个定义下,我想有两个因素要衡量:其一,作为一个“批评家”的提名展,那么它怎样区别于“策划人”的提名展?我们知道,作为一个策划人,他首先需要去通过自己的工作发现、推介一些“新人”,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作为“批评家”的角色,则更需要通过一些作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观和对艺术现状的看法。另外,展览给定的提名名额是4~5名,这也难以通过所提名的艺术家作品来反映你对于艺术界整体现状的看法。所以,我就索性提出一种“方法”,通过这个方法来体现我对于“艺术”终极意义以及艺术界现状的一种态度。针对这样的一个思考,所以我选择的这几位艺术家的作品都体现出了这么一种“方式”:就是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间”界限里面,同时,给作品的制作过程设置一个规则。
杨志超:刚才你介绍了这几个艺术家的作品。我觉得“时间”在我们这几个人的作品里出现,都是非常自然的。不像有些作品,专门刻意地寻找时间。为了时间而去这样做实际上反而出问题了。
吴鸿:就是没有把它刻意作为“对象”去做。
杨志超:所以,在这几个人的作品中,“时间”是客观、自然存在的一个因素。
吴鸿:对!我们强调是一个“过程”艺术,而不是将“时间”作为对象的那种“点子”式的艺术。
杨志超:这种情况下,把它作为一种创作素材表现出来就显得特别朴素。作品的时间因素也变得有意思了。前面说到点子艺术,提的很准确。我们对这个都比较反感、也不喜欢这种“短平快”的方式。这种招法,你一天可以想出一千个、一万个来、没什么作用。
吴鸿:朱昱多年前在上海参加过一个展览,他的作品方案就是拿出了几百“点子”方案。他这个方案,实际上是对目前观念艺术语境下所流行的作品方式作出了一个反讽。
杨志超:点子式的方式最致命的伤是啥?其实是跟我们没有关系。它只是我们平时思维训练的一个“技术”,但真正的艺术是包括你的生命、你的生活、你自然流淌出来的东西,反而最有力量。
吴鸿:你说到这一点,我想起十年前和谢德庆做的一个访谈:谢德庆说他每天需要“画素描”。我当时觉得挺奇怪的,心想,你一个标榜观念的艺术家怎么还画素描呢?他说我“画素描”就是每天做坚持的一种观念训练。这个,也就是老杨刚才提到的“思维训练”。但是,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这样的东西当做你的作品的话,就会陷入了一种“形式感”的观念中去了。这与传统艺术观中的形式主义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们看到现在有很多艺术家满足于在一种语义学意义上的“观念”之中,满足于在一种自说自话的方式中去反复阐述那些看似“智慧”的意义逻辑。说实话,在早年间,我们也曾经对这些东西很有兴趣,但是随着年龄的积累,你会发现,这些看似聪明的东西到底能给艺术本身带来什么呢?
杨志超:我曾经看过一个作品,艺术史上还挺有名的,他就是每天画一张当天的时间。这个作品你猛一听很苍白,好象没什么。后来慢慢地再看这个作品,你突然发现,对这个作品开始有感觉了。因为咱们这个年龄段,大部分时间都在无聊中度过了。这个时候,你发现这个时间对你来说好象产生了很多的意义。我当时做这个“爱情故事”的时候,开始也想不明白,但有一点我想到了,这就是我们平时一个最基本的生活状态呵,既然是一个生活状态,那一定跟我们的活着、我们的将来、包括我们是否死掉等等这些都有关系,所以把这个东西客观地记录下来、呈现出来时,它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时间”就在这种无意识中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