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国制造》:提出中国当代艺术自主判断的新篇章
艺术的力量大于新闻的力量。
王易罡的《美国制造》,充分地运用波普的创作手法,大量地挪用新闻图片和新闻报导以及美国波普艺术大师的作品,去叙说美国人的精神。这恰好是美国本土艺术走向国际的招式。王易罡的智慧之处是用美国人的智慧去观看美国人所自我标榜的并可以代表“全人类”的普遍精神。这就是王易罡的《美国制造》所要说的内容。
按理说,美国人应该非常熟悉这些图式。
美国波普艺术大师的作品是美国本土第一批走向国际的视觉文化成就,而美国士兵在伊拉克的不光彩表现以及美国人处置萨达姆的方式,更是全世界的新闻事件和政治事件,二者的结合实在看不出有惊人的智慧的“狡黠”(黑格尔语),但是正是这种拼合,展示出了艺术的力量与价值。新闻曝光让美国人蒙羞。但美国人敢于授受并不得不接受。而把新闻内容和美国人所自豪的美国精神的代表波普艺术经典作品结合并转化为视觉图式,抽打的是美国人的灵魂和民族人格——这却让美国的知识界不安。艺术的力量不在于絮语、不在于讴歌,而在于能否直逼灵魂,画出灵魂的形体,让灵魂在阳光下赤身裸体。这正是王易罡的《美国制造》系列作品的价值所在。这也说明了艺术作为不同民族之间的对话的意义与价值。
下面我引述两段引文作为展开以下论述的理由:
[美]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里说:
“欧美人证明了世界,重新命名地点,重新安排经济、社会和政治,把现代人之前对时空的认识和许多其他东西一并勾销或者驱逐到边缘地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用自身的形象一统历史。对这个自我形象来说至关重要的是一种欧洲启蒙主义所建立的模式,它以理性的、人文主义的主体作为历史的主体,以理性和科学武装自己,以普遍理性的名义证明时间和空间,为了把社会归入理性的疆域之内,对它们重新加以组织,制服那些不同于此的历史轨迹并产生出一种统一的历史,这种历史永远朝着满足人类进步的要求的方向前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55-156页)
而后果是什么呢?让我们看另一位学者的结论:
全球化的所谓自由的市场体系和信息的全球化所促成的民主主权、领土瓜分和身分的分离并没有反映平等合作的多样化。“某些人“的自由选择的东西,落到其他人头上就成了残酷的命运。”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披露,头358名全球亿万富翁的总财富相当于23亿最穷人口的收入。维克多·基根在评价这一全球化的结果,称目前的世界资源重组就是“一种新的拦路抢劫形式”。(齐格蒙特·鲍曼著《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社,2004年,第67页)
我此处不是去论说什么全球化与国际化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我的目的在于强调:在弱者与强势对话之时,没有平等可言。正如卡内提的《群众与权力》里所指出的,权力是孤家寡人的独享,不可与人分享,权力是站在同志和敌人尸堆上的胜利,权力总是为别人设置他自己却不必遵守的正确路线。因此,我们必须摆脱由这种以国际化和全球化为借口的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主宰和叙述,真正地、积极地建构起有针对性、有冲击力的艺术对话内容。
郭沫若在五四运动时期就高喊:“我们要自己做太阳,自己发光,自己爆出些新鲜的星球。”但是,我们靠扮演小丑、自我表演痛苦取笑别人是不可能“爆出这些新鲜的星球的”。王易罡的《美国制造》是“爆出”这种“星球”的信号。他表明一位中国艺术家对自主叙述和构建平等对话的积极努力。
我相信,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自主叙述自己的文化主张的新起点。它是中国强大并拥有强大的自信心去重建自身的文化,同时也参与国际文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
王易罡的《美国制造》告诉我们,人道主义不是美国出产的产品,他们并不拥有终极解释权,而是人类的公器。当一个国家以最高的姿态标榜人权和对人权的崇高敬意,但却以践踏人权和侵犯人权去伤害另一个民族的人权之时,那么,置人道主义的致高无尚的价值于何处呢?王易罡以一个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向美国人的“自由精神”提出质询。
让我们记住2007年王易罡的《美国制造》。
马钦忠
【编辑: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