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专访:抽象绘画的控制与超越 2010-06-17 09:18:17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裴刚 点击:
2010年6月5日,北京798偏锋新艺术空间推出王川个展《逍遥与边缘》。王川生于1953,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艺术家之一。

 

王川

 

<<<王川个人主页

 

  编者按:在对纷繁世俗世界摒弃、抽离的再现中;在剥离表象洞见“本心”的过程中;抽象作品语言呈现的方式是极具个人化的。不同语言形式的背后都试图关照灵魂并寻求自由的表达。王川1984年去的深圳。在深圳待的久了,便和海有了一些关系。早年研习中国画,于水墨、线条、灵动中抽离形成一段时期的抽象绘画的风貌。虽然生活场景有了变化,作品却没有转化成固定的某种样式或者语言,并没有完全的样式化。用王川的话讲:“没有追求固定的风格样式。”

 

  2010年6月5日,北京798偏锋新艺术空间推出王川个展《逍遥与边缘》。王川生于1953,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上世纪80、90年代分别以布面油彩《再见吧!小路》和装置《墨﹒点》成为“伤痕艺术”和“存在主义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艺术轨迹体现了当时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美学追求。艺术家用30年的时间经历了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等新的写实主义浪潮,并最早以写实出名,以墨点观念出位,在水墨抽象和油彩之间交替。此次展览的作品,是王川对“身体的书写”的一种探索实验。

 

  “去风格化”的思考

 

  在798艺术区偏锋新艺术空间的展厅内,面对自己的抽象作品《心海》王川这样讲述自己的创作思路:“我基本上是‘去风格化’的,是对人文精神内在逻辑的思考。比如,达蒙·赫斯特做装置、画画、又做观念。以前没有多元化,对一个画家的了解,总是有一种神话的东西在里边。因为你看到的是已经成熟了的结果,经过美术史修正后符号化了。但是每个人的轨迹都是不一样的。罗斯科画的黑、白、灰,以前也是写实的。但是他们的写实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的写实系统太强大了,整个是一个苏联的训练体系。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时候还是比较有局限的,与现在比较而言是不一样的。现在是全球化的背景。我有了在美国对西方艺术的现实经历,之后再反观自己的绘画语言。西方人的抽象画是形而上的,有宗教背景和信仰。在一张白布上边画一根线条,这根线条就是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线条有上、有下、有前、有后,都是一根线,很简单的样式,中国人很难理解。再用一根线就成为几何立体的,从二维到三维空间。中国人始终都是讲“圆”,西方的圆是通过直线构成圆的。中国人把抽象画要画很多内容,这是不一样的地方,老是觉得人生要画在画布上,是一个二维的概念。西方是三维的,就像红颜色很暖,其实红颜色就是红颜色,不代表任何东西。其实这就是形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