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在画布上从容吟唱:张平
第一次见到张平,就不知不觉地聊了很多人生的梦想,艺术,哲理,宗教。她时刻在面对自己的内心,从创作到诠释自己,到与初结识的朋友。
张平来自新疆,在上海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这里。她的作品不带有强烈的观念性或社会指引性,在作品里寻找和表达的,一直是她自己;真诚面对自己便是张平创作的第一步。两个看似空洞的脑袋懒懒地靠在一起,在一个戈壁滩一样的背景;像是成年人的身段,却又有孩童般的幸福的无知。这幅作品挂在画室一层我们聊天的小客厅的墙上,张平坐在旁边,猛然间作品就被读懂了。
画室有三层,一层展览一些近期作品,也有一个小客厅,摆满了书,茶几上有696所有工作室都不缺的一件宝:茶具。时常有一些好友过来,举办小规模的艺术沙龙神聊。二层有个长案书桌,三层则格外敞亮,阳光慷慨的直射进来,四周摆满了创作进行时的作品。
张平说她差不多一半的时间拿来独处、思考、阅读,涉及中国哲学,潜意识流,终极问题 。也许只有在思考和潜心创作时,她的内心与画布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她从容,大气,深信“君子不能不知天命”。
轻松穿梭各地各界的雕塑家:萧长正
萧长正来自台湾,1996年,因开发位于广西桂林,被誉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圣殿”的愚自乐园而与大陆结缘。其实,大型园林设计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一个雕塑家的角色,景观规划,到建筑设计的挑战都是萧长正必须面对的,具体到对材料,功能性,空间的拿捏运筹。2007年,因想静心自己安逸地创作,萧长正成为了696的一员。
他的雕塑作品似乎有灵性,无论是洁白的大理石或是略粗糙的木质材料,都是锐利的几何棱角与流水般线条两者灵动的结合。没有了绘画斑驳的色彩,这些作品反而让人关注形态,线条的连接,交融的力度与动感。
青年时,在台湾小有厌世的萧长正毅然到了语言完全不通的法国。这宝贵的8年让他有机会用婴儿般新鲜的眼光重新审视世界。从台湾到法国到桂林到上海,从蓄长发的文艺青年,到大型景观公园的艺术总监,再返回到全职创作的自由艺术家,萧长正的精髓正是驰骋四方自由穿越各界。
他的灵感来源绝不是电石火光,而是点滴在生活中的积累。萧长正自己也说,对生活热爱,才能随时随地汲取灵感。大汗淋漓地打完球,随之呼朋唤友一同品尝美食美酒的萧长正能不热爱生活吗?
【编辑:张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