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复制这份简历
我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来读方力钧这本自传,里面有些对经验的阐释带有不必要的说教或者炫耀成分,让人觉得不是很舒服。可能他也并非故意,因为站在那个位置,很难不遵循那个位置应有的思维逻辑,若真通俗亲切到艺术人生的地步,恐怕会更假。
那么这些令人不愉快的因素,可能与文体有莫大的关系。《像野狗一样生存》说是自传,其实更像一本演讲稿汇编,那种口吻绝不是自语,而是在面对一个群体,这就难免与我们对个人传记的阅读经验相悖了,你会清楚地体会到一定的距离感,因此很难进入他所表述的状态和语境,但这同时也带来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完完整整地保持自己的态度,认同还是不认同;喜欢还是厌恶,最后的判断一定直接,并且生猛,像方力钧的画一样。
曾经跟朋友假模三道地聊过几次当代艺术,觉得真正能留在美术史上的牛逼艺术家得具备这么几个条件,第一:技术上必须一流,不过这个好像无须多言;第二:拥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当然清高者可以选择不屑或者回避,但美术史一直是相对系统的,所以这个理论的根基会对最后的高度有一定影响。第三:具有一定的叙述能力,简言之就是可著书立说,这会为将来的理论家提供方便。而现在能想到的既有市场认可又具备以上条件的艺术家,也就吴冠中和陈丹青,也许还有等等。而当代艺术中著名的F4,方力钧是开先河的第一人,或许,他在将来会像他那些著名的朋友一样,在著名的领域,获得著名的地位。
方力钧这一代人都有一定的情结在,经历的不同也使作品的气质有所区别。他们生长在一个集体意识的年代,因此个人意识的觉醒显得迫不及待,他们珍惜每一次机会,将表达推向极限。在他早期的画作里,愤怒占据了相当大的情绪比例,那股子劲儿感觉很像是崔健同时期的作品,精神指向不见得正确但明确,这种力量放在今天已是奢侈。他的大秃脑袋,岳敏君的大白牙,张晓刚的大家庭,王广义的大批判差不多已经成了如今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志。然而说实话,我一直对于这种带有明显符号性的画作不是很喜欢,无论它是波普还是玩世主义,我觉得都有讨巧之嫌,方力钧在这本自传里也对这些带给他巨大名声和财富的创作做了坦诚的注释,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分内容。我从不相信艺术家应该孤悬于市场之外,因为商业很实在,不太敢骗人,反倒是艺术本身更爱化清纯妆。
自传中事关创作的部分不涉及技术层面,多是在探讨艺术与生活本身的从属关系,而无论艺术还是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命题,两者间的关系需要无数个角度去构架和梳理,远大于一本自传的承载量。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在艺术圈里正好相反,起码在中国,艺术家的失败是通病,成功是个案,既然是个案,就注定无法被复制和推广,如果你是本着实用主义来读这本自传的话,那么很可能会以失望告终或者误入歧途。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缩影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尽管是个人化的,却也终究是在大环境下的表露。
你也无需确定方力钧在自传里是否百分百诚实,这也完全没有必要,就像一首诗里写的,确定十分美丽,然而不确定更加迷人。(豆瓣读书)
相关链接
CCTV《人物》访谈:他不属于任何派别 喜欢像野狗一样生活(视频)
【编辑:s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