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建勋:中国艺术市场和菜市场差不多 2010-07-02 10:58:46 来源:雅昌艺术网 谢易彤 点击:
中国画,甚至包括一些传统艺术,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整理出来都会成为阶段性的,并且形成很严格的评价体系……

 

“我们现在看到的市场景观,实际上在相当的程度上是一种(类证券)交易”

 

“人们真的需要艺术吗?真的需要中国画艺术吗?显然不是,我不相信现阶段的国民有这种精神生活的需要…”

 

“评论界有一些人也把市场搅乱了,评论家本来应该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去公正、独立地看问题…”

 

近日,毕建勋解读中国画市场现状的评论文章《中国画正成为一个庞大的“代金券”?》得到极大的反响,就此话题本网对毕建勋进行了采访。访谈中毕建勋对艺术市场和学院艺术的发展的评析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各文化交融 一切变得无标准

 

记者:您针对中国画领域的开拓,如何建立新的与之相对应的审美批评?您之前的文章也在谈艺术市场,那么您怎么看浮躁风气下,美术批评的弱化?

 

毕建勋:中国画,甚至包括一些传统艺术,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整理出来都会成为阶段性的,并且形成很严格的评价体系,有很清晰的价值观,对于作品好坏的评判,无论在文学还是在艺术中都是非常清晰的。比如说在文学中有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在绘画里边有朱景玄的“神、妙、能、逸”四品等。在过去文化发展过程中相对说什么是有价值的,至少评判监测标准是比较清晰的。在欧洲也是,很多规范,古埃及、古希腊时候雕塑规定的动作、动式,包括古典主义的东西,都非常清晰。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整个人类物种正在由古代人向现代人进化的大转型时期,就是由古代人变成现代人,在地里刨坑、撒种子、种粮食,由在土地上生存变成在城市森林中生存,第一是这个转变。

 

第二是全球性的人的转变,从人种的融合转换成文化的一个大融合,过去我们在局部会发现这种现象,比如说西域,从犍陀螺文化向中原扩散,然后从敦煌到大同,然后到洛阳石窟,这种过程当中出现了一种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甚至再往早去看中原文化,好多北方少数民族或者中原本地区居民,还有南方在中原文化融合,融合后会产生一种不同于原来任何一种特别文化、单一文化的一种融合型的信息文化。

 

从类型的更替,在这种混乱期里会发现传统也在,新东西也在,全世界各种文化的类型在北京汇聚,一切都行,后现代一切都可以,这就变成了没标准,没标准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一、二百年内没有标准,但是人类会随着什么时候产生标准,人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比如我们在物质上,现在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不是适合人类的发展,大量的使用能源,每个人要赚很多的钱维持自己的个人生活,这个是整体看,如果全世界的四、五十亿人要过这样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地球资源不够用,所以这种生活方式可能是不对的,究竟人类往哪儿走?

 

比如从物质生活方式转型到以精神生活方式为主,中国古代我们没有亲眼见过,但是从文献中可以看到,有一些静修的人,超然世外隐身山野,他只要有一个跟自然结合的空间就够了,现代的人类如果变成这样,那么火爆的房地产行业就没意义了,城市、大工业生产、汽车都没有意义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受制于生存的大环境。现在人类自己未来的方向不明确,人类没有像基督耶稣这样伟大的人物出现,没有像佛陀、孔子这样的伟大人物出现,最基本的生存没有明晰的标准,何况艺术?我们人类现在是下半身特发达,上半身在萎缩,是这样的。

 

相关链接

毕建勋:中国画正成为一个庞大的“代金券”?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